彭智 | 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医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彭智

  作为一名中国抗癌协会的一名会员,今年非常荣幸获得了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从医路上的褒奖和鼓励,更是鞭策和激励。

  从当年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内科学的秘书,到现在多个专委会的委员,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学会的支持。还记得最早加入学会,聆听各位前辈教授的看法,指点,以及从各位教授严谨求实的作风,到全面的知识储备和分析病例的娓娓道来,印象深刻。也更加坚定我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医生。

  我曾经是一名科研型的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期间,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技术,锻炼了基本的科研思维。每一个学医人的心目中都会有医生梦,虽然学医的过程很漫长和艰难,但是作为一名学医的学生来说,不当一名医生总是觉得有一些遗憾。博士毕业时,也曾有过犹豫和彷徨,未来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职业?我还是回到了临床。但是如何把自己既往的研究经历同职业结合起来,尽可能发挥自己优势,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医生?

  非常幸运的是,我加入了一个非常团结奋进有爱,包容的集体-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在学科带头人沈琳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以胃癌为主要研究对象。还记得最早沈老师说,彭智,你是一名博士,你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把临床问题和科学问题结合起来,做一名研究型的医生。在消化肿瘤内科,确实,大家也都在这么做,有一个很好的氛围,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我尽可能把每一位患者当成自己研究的对象,把每一个临床研究的数据理解透彻,不仅仅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治疗,还需要知道背后的逻辑关系和理论基础。重视每一位患者的问题,查询文献,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讨论其可行性,实施研究。把研究的问题,科学的问题发现贯穿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

  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只有日臻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相长,不仅仅是学生,同行,更是患者和家属。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想法,都在不断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看过的每一个个体,是解决了个体的问题;但是如何把个体的问题放大到更多的群体,更需要数据说话。研究和日常诊疗并不矛盾,反而是相互促进,日常诊疗提供了研究所必须的基础数据和感性认知,提供了更多的科学问题来源;研究则给日常诊疗活动提供了更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循证医学支持,从而让诊疗活动更为科学化,个体化。

  也正基于此,在临床的诊疗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太多未被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个体化精准治疗;追踪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发掘具有可行性的临床研究;如何更好地把经验变成数据,变成循证医学证据;我们围绕着胃癌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包含了多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即使在申办方开展的临床研究中,也基于临床实践,不断改善完善研究方案设计,从而提升研究质量,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同时,在研究中,如何不断通过转化研究,基础研究,发掘内在的分子机制,也同步开展了多个研究,发表了多篇论著,其中多篇文章改写了胃癌的诊治指南。研究也得到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基金的支持。作为团队一员,获得了中国抗癌协会的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个人获得了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今年也有幸获得了中国抗癌协会的青年科学家奖。

  褒奖是鼓励,对既往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的期待;做一名研究型的医生,需要身体力行,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医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