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 抗癌药,中国新,从临床需求出发,到原始创新药物

复旦大学 朱棣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我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科技奖项,表彰在该领域取得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也为先进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术成果展示平台。自2009年成立以来,中国抗癌协会一直致力于肿瘤的预防、治疗、宣传和指导工作,坚定秉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原则,在历届理事长领导下,为肿瘤医学科学的创新、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朱棣教授及项目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工作

在本次评奖会议中,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指出,中国抗癌协会在全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个人会员数量不断增加,CACA指南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通过参与此次会议,我学习颇深。我主持的项目“肝癌免疫治疗新策略”有幸通过业内专家组评审,荣获2023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这一荣誉对于我个人和整个团队都是莫大的荣誉和鼓舞。获得这一奖项是对我们团队多年来不懈努力的最佳证明,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肝癌免疫治疗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二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类型,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令人担忧的是,约80%的肝癌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已经处于不可切除或晚期转移的阶段,且晚期肝癌患者的疾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仅有12.1%的患者在5年内存活。晚期肝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响应相对较低,也存在免疫治疗耐药的问题。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一种潜在有效方法,为这些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脚踏实地,有条不紊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团队深入研究了免疫治疗耐药以及肝癌创新治疗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1. 聚焦研究以肝癌中频繁发生突变的Wnt信号通路,揭示了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在肿瘤微环境中协同调节治疗耐受的新理论,并展开了靶向Wnt通路新靶点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研究;2. 针对肝癌中异常的关键信号通路,如Wnt通路关键靶点BCL9/β-catenin以及调节分子EpCAM,发现一系列创新药物分子,完成了靶点的验证和先导化合物的转化研究,这些研究潜在地解决了Wnt信号通路治疗方案中的成药性问题,对肝癌和消化道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 采用创新性免疫治疗新策略,通过针对免疫微环境介导的耐药机制,提出“老药新用”的治疗方案,这一方法突破了肿瘤微环境的限制,克服免疫治疗耐药,已完成早期临床验证,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本项目团队发表了30篇研究论文,代表性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Cancer Discovery、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此外,已有2个专利授权的临床候选化合物药物分子(ZL202010491651.0等)进入临床前实验,2项发明专利(202011371360.4等)已经在企业得到成功转化。另外,有2项研究成果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1)IFNα+PD-1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中,总缓解率为40%;(2)EpCAM CAR-T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中,总缓解率为50%;这两种创新治疗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十多家临床机构推广开展临床试验。 团队开展多项科研成果转化其中一项已成功完成IND申报。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更是充满坎坷的。在项目进行中,我们多次面临艰巨挑战,甚至一度陷入困境。比如我们曾发现经过长时间研究的分子并非理想的靶点,或者一些分子存在成药性问题。在这些关键时刻,团队不断改变策略、探索新的分子,最终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 最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在癌症治疗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后,我们收到了众多肿瘤患者的咨询,这让我们深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个新药研发项目在高校中往往需要一届又一届博士生前仆后继历时多年的不懈努力,方能取得关键的突破。借助这种薪火相传、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的创新研究将继续开拓前行,为肝癌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