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辉 | 爱来癌去——康复路上不恐慌不盲从

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陈亚辉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每当想到大伯七十岁高龄与食管癌抗争并取得胜利,都会在心里默默的念诵几遍这两句话。它不仅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支撑和信心,而且引导着我们在与癌症作斗争的过程中,要紧紧依靠医院、依靠医生、依靠科学精准的治疗、依靠医护同心一路同行。

  启鉴悠悠两鬓苍,病来心绪易凄凉。大伯是一名退役军人,军旅生涯养成了快食快饮、冷热不挑的饮食习惯。回到老家后,在供销社柜台从事销售工作,吃饭更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日积月累,食管粘膜一次次的被创伤,一次次的自我修复,终于在2019年的时候恶化,出现了吞咽困难,辗转求医到河南省肿瘤医院,被确诊为食管癌。那一刻,我们一家人都被恐惧笼罩,没有人相信,却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偶尔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当这句话在这个时刻回响在我们耳畔时,彷佛大伯随时都会被疾病击垮,我们都在期待奇迹的发生,却都没有必胜的决心。就在这个令人揪心的时候,陈小兵主任给我们赠送了一本由他自己主编的科普读物《面对癌症 不恐慌不盲从》,书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艰深的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让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疾病的发生原因,如何才能科学规范的治疗,术后康复应该注意哪些细节等等。逐渐建立起我们与肿瘤作斗争的信心。开始在陈小兵教授团队的全程管理下,严格按照指南要求,走上了与肿瘤作斗争的长征路。

  病中幕幕如昨日,痊愈喜悦今朝光。这所有的一切都感恩于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陈小兵教授,是他主编的《面对癌症  不恐慌不盲从》一书,让我们逐渐从恐惧和茫然无措中走了出来,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解说,逻辑严密的推理,数据详实的预测,都让我们如同在大海里航行看见了灯塔,眼中有了方向,心中有了目标,与癌症抗争的过程实现了《逢生》。从发现疾病起,全周期过程从“防筛诊治康”的治疗理念完善提升为“评扶控护生”治疗行动,大伯在了解了病情的基础上,充分信任陈小兵教授团队的治疗和康复要求,不折不扣的执行,用对生命的热爱去坚持斗争,用对亲人的热爱去抱团斗争,终于迎来了斗争的胜利。今年,七十四岁高龄的大伯更是考取了驾驶执照,成为我们九十万人口县城里年龄最大的驾校学员。


花开时节芬芳溢,捷报到来传喜气。欣闻陈教授编写的图书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奖,作为一名患者家属,看着陈小兵教授带领团队在繁重的工作中,仍然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医学科普,他们的努力得到了中国科协的肯定,陈主任被授予“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河南省委原书记王国生在省科协会议上拿出篇幅专门点名表扬陈小兵,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我就慕名跟着陈小兵教授成为中国抗癌协会的会员,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成员,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肿瘤防治康复科普专委会副秘书长,积极推广《面对癌症 不恐慌不盲从》,我在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提出的“建大军”活动中紧跟陈小兵教授的步伐,积极行动,不仅自己参与,并且发动身边的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给中国抗癌协会推荐优秀人才数百名,在CACA指南的“开大讲”活动中,累计100场宣讲,我组织万余人或者直播聆听、或者事后回放,认真学习,积极宣传,把抗癌的科学理念种植在社区、学校、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甚至有卡车司机都把路上听歌换成了听我们的宣讲报告,对于关心关注癌症的社会人士来说,也许有很多的专业词汇,大家听不明白,但是各位宣讲专家讲解的如何预防癌症,如何正确面对癌症,如何医护同心与癌症抗争,这些知识却能讲到大家的心坎里。每当看到也是七十岁高龄的樊院士不顾节假日地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滨海高山,都深深的为老人所感动。27万公里宣讲路,26亿人次宣讲课,专家学者同发声,医生患者共努力。登高一呼,响者云集,是因为拳拳报国之心,是因为绵绵爱民情深。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在七十万中国抗癌协会会员里,我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在千百万肿瘤患者里,大伯是沧海一粟。我们没有高屋建瓴的视野,也没有开拓创新的技能。我们的幸福来自于加入到了中国抗癌协会的大家庭,遇到了擘画时代巨著的樊代明院士开创的抗癌新时代,遇到了许许多多像陈小兵教授一样的专家,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上,不仅仅是低下头走路,更是抬起头思索,他们把爱心和时间都奉献给了医疗事业治病救人的伟大使命中,他们不仅仅是让手术刀更加出神入化,让药物更加搭配合理,他们更是利用各种媒体资源,积极推广抗癌防癌的科学理念,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践行在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上。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因为图书讲的清楚,所以我们爱的明白。因为我们科学的爱,所以才能在抗癌路上不恐慌不盲从。树冠千尺,根在大地。科普奖是中国抗癌协会给每一位专家老师的褒奖,更是我们患者生命之树的保护神,愿这奖励活动永远进行下去,也愿越来越多的专家老师奉献出更多的精品。而我们,满怀深情地感恩你们的奉献与进取,愿为每一个生命的延续同心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