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宁 | 识疾病 感疾痛 知疾苦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 刘小宁

  庞大的医疗体系中,安宁疗护长期被忽视,而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医学教育的体系中。惭愧地说,我对安宁疗护的认识主要还是源于本科时对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普通大众一样知之甚少。正如肖院长所说,安宁疗护即一生一世的守护,是指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汇聚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力量,通过整合医学的方法,让患者实现身无痛苦、心无牵挂、社有所托、精神有慰藉的目标。五位教授分别从安宁疗护的评估,症状管控,疼痛控制、精神抚慰和哀伤抚慰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安宁疗护的实际内涵,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安宁疗护地目的是让患者有尊严地面对死亡,但到底具体应该怎么做到呢?这也是我作为医学生经常会疑惑的一点,也是我观看这次CACA指南会议最大地收获,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家庭会议,什么是生命回顾,知道了安宁疗护不止关注的是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会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建设,实现患者安去,患属安宁。几位教授也列举了很多病例,有成功地,也有失败的,每一例都会为我今后的行医生涯提供宝贵的指引。

  当看到海报上这场CACA指南的名字是“安宁疗护”时,我就回想起了本科见习期间的一段经历:那时去耳鼻喉科轮转,第一天带教老师让我们去询问一位患者病史。去之前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病人的情况,30岁的男性,诊断鼻咽癌晚期。我当时听了心里就咯噔一下,有些不知所措,到了病房,也只是简单的询问了病史,患者就是问一句答一句,态度显得很冷漠。我心里是非常想安慰一下患者的,但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就对他说,没事的。其实话音刚落我就后悔了,正值壮年,家里的顶梁柱,却发现是癌症晚期,怎么会没事呢!当时病房里非常安静,我也不知道该继续说什么,就只能逃跑一般的离开了病房。事后我也非常后悔,这种无效安慰,甚至是反向安慰,往往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和刺激。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进行人文关怀,结果以失败告终,在之后很多年这段经历也一直警醒着我。所以会议中多位教授都强调了作为医生,在面对患者时要避免贴标签,要做到同理,做到共情,而非同情。这也是我说出“没事的”这句话时所犯的错误,预先给患者贴上了“弱势者”的标签,以同情的姿态去面对患者,我想当时那位患者能够忍住没有爆发,也算是对我最大的尊重了。

  正如最后年轻医生一样,我也刚刚结束一年的住培医生的训练,面对生离死别,经常会陷入矛盾、困惑的境地,这种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年纪轻,资历和阅历都很浅,自己的情绪有时都很难控制,又如何去有效安慰情绪激动的患者及其家属呢?也许未来作为普通的医务人员,我每天面对的不是深陷绝望的临终患者,但也是每天保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因此去深刻了解安宁疗法以及其背后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总说医生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作为还未正式工作的医学生,虽然目前的我们多数人的状态是偶尔能治疗,常常能帮点小忙,总是会说错话,但我想这是每位医学生蜕变为医生之路上必须要经历的。正如樊院士所说,技术是我们每个人毕业后都能学到手的,但医者的理念和人文素养是需要的工作中慢慢磨练出来的,相信最后我们也会成为不仅能够知疾病,也能知疾痛、知疾苦的真正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