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涵 |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CACA指南精读巡讲-安宁疗护专场观后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消化内科 李晓涵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此时的天地万物,都处于微妙的平衡中,2023年9月23日14时50分,迎来了一年中最宜将息的好时节,而此时此刻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安宁疗护精读巡讲在北京隆重举办!有5118万人次线上观看了巡讲视频,大获成功。
我国是癌症大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数996万,其中中国占据300万,癌症死亡负担在我国日益严峻,当死亡无法避免,如何提高其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笔下,生命的逝去竟如此优美,然而,对那些即将走向终点的患者,疾病的痛苦却是真切的现实。如何让临终者有尊严,并且尽量以舒适的状态离去?一种为临终患者(生命期在6个月以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进行舒适照护的方式——安宁疗护,已经悄然而生。我国的安宁疗护工作起步较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国家出台的多部政策文件对安宁疗护进行了越来越详细的规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要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建设。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了医疗机构应向公民提供安宁疗护,即“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分工合作,为公民提供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安宁疗护首次写入我国法律,意味着安宁疗护服务从此“有法可依”。从上述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鼓励安宁疗护中心相对独立设置,从医学、护理和人文关怀等多角度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综合服务。这是安宁疗护专业在我国发展的里程碑,意味着“生命终末期患者照护”领域的工作有了官方的正式支持和认可。
樊代明院士带领着189名专家以“整合医学”理念,编写了《CACA技术指南-安宁疗护》,契合了健康全人群、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体现了医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我国肿瘤终末期患者安宁疗护多学科照顾技术实施提供全方位指引。会场开篇樊代明理事长讲出“我们现在提倡的肿瘤治疗,不能狭隘的认为仅仅把肿瘤切掉了,肿瘤缩小了,肿瘤指标下降了作为治疗效果,No!那是治疗指标!治疗效果应该是以人为本,谁活得时间长,谁治得好,长和好加在一起才是这个医院、这个医生的水平!”,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让我深深地反思面对肿瘤终末期患者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医生。
本次学习中,通过各位教授精彩讲解,全面阐释了安宁疗护的精髓,为我们呈现了另一层次全新的医疗模式,会场上从李志刚教授的“病情评估、以人为本”、潘战宇教授的“疾病管理 不分轻重”、余慧青教授的“疾病舒缓 精更求精”、董雪教授的“疾苦消遗 重在慰灵”、路桂军教授的“患者安去 患属安宁”这五位专家系统精彩的专题讲座中,深切体会到了安宁疗护对终末期患者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安宁疗护不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更加强调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强调用多学科协作的方法,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整体的照顾,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困境中依然找到希望和力量,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离世,同时使家属坦然接受亲人离世,让生死相两安。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应加强对CACA指南安宁疗护的学习,转变传统的医疗模式观念,面对临终患者,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疾病,应该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通过对其症状的控制,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像秋叶一样,静美的告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