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欣 | 安宁疗护,我们在行动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郭家欣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安宁疗护、长期护理等连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强调为病人提供精准、高质量的服务。安宁疗护为疾病终末期病人提供身体、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服务,作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升人民死亡质量的重要举措,已逐步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
2023年9月23日下午,有幸线上聆听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精读巡讲第61场-安宁疗护”。本次会议从安宁疗护出发,开展包括“病情评估、以人为本”、“疾病管理、不分重轻”、“疾病舒缓、精更求精”、“疾病消遗、重在慰灵”、“患者安去、患属安宁”五大主题的汇报,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安宁疗护是以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为中心的实践,不仅需要为患者提供支持,还需要满足其家庭的需求。在安宁疗护照护体系中,家属和终末期患者一样,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决策困难,促进照护团队与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尤为重要。临终期患者存在生理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照护需求,单靠一线医护人员难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安宁疗护,故各指南均对提供安宁疗护的人员架构重视度较高,建议组成多学科团队。沟通、评估应贯穿安宁疗护全过程。沟通是安宁疗护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国内较为忌讳谈论死亡话题,有必要开展沟通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困难话题的沟通技巧,使其具备对患者和家属开展死亡教育的能力,保证高质量的沟通。此外,在沟通过程中医护人员会产生共情,应定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协助排解不良情绪。临终阶段减轻患者痛苦是一项重要工作,应倡导更人性化和更具尊严的护理,做好疼痛及其他症状的管理。此外,自安宁疗护提出以来,对安宁疗护的教育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由于我们一直受到“重生忌死”传统文化的限制,我国死亡教育发展滞后,安宁疗护的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护士的工作需求,教育者应设置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促进安宁疗护的有效实施和推广比。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们对死亡尊严愈发重视的背景下,对安宁疗护的需求也逐步增加,但目前安宁疗护的推行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地区医疗费用不可报销;安宁疗护教育和培训不足,人才匮乏;多学科团队构成不足;工作酬劳不足;安宁疗护机构和病房规模小且分布不均等。此外,国内尊崇儒家传统思想孝道,重视亲情,在沟通、决策制订、丧亲阶段的护理等环节应充分考虑我国孝文化以及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中医在缓解临终患者的症状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将中医文化融人安宁疗护实践指南,结合本土文化、风俗习惯构建适合我国的循证指南。
总之,国内安宁疗护的需求较大,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医护人员对安宁疗护的知识和认识不足,安宁疗护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本次会议从症状管理、舒缓照护、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方面,为医务人员开展安宁疗护作出了操作性指导。作为医务人员仍需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更新知识仍来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