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为了给临床医生精准触达优质医疗资源,提升临床工作者规范化诊疗经验,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发起,CCMTV临床频道全程线上支持的“血液科专家在线教育讲座”栏目已经启动。第一期讲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安刚老师带来【多发性骨髓瘤规范诊治】的讲题,已经于 2020年3月4日上线,以下是针对此次精彩内容的回顾。
MM的精确诊断
有症状MM的诊断标准
有症状MM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和/或组织活检证明存在骨骼或髓外浆细胞瘤;骨髓瘤引起的相关临床表现(≥1项),如靶器官损害表现,即出现CRAB症状,或者无靶器官损害表现,但出现1项或多项指标异常(SLiM)。
MM精准诊断需要完整的信息
MM精准诊断需要获取完整的信息,比如免疫分型、轻链类型、疾病分期(DS/ISS/R-ISS)、遗传学特点、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情况、染色体核型是否复杂以及是否存在髓外侵犯等。精确了解这些信息,对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有助于患者的疾病管理。
MM精准诊断需要澄清的问题
使用10%作为阈值,骨髓中浆细胞比例较低怎么办
骨髓瘤患者是否会出现症状与肿瘤负荷即浆细胞数量有关,尽管浆细胞分布不均匀,但浆细胞比例<10%,可能不会引起相关症状,而浆细胞比例>10%,更大的可能具有MM相关症状并需要接受治疗,所以使用10%作为阈值。但是研究表明存在小部分MM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比例<10%,这种情况可能是标本取材或者肿瘤细胞的不均匀分布导致的,可以做骨髓活检,一般会发现更高比例的浆细胞,若骨髓活检比例还是<10%,则换一个部位进行骨髓穿刺,若还是<10%,则根据患者具有的典型CRAB症状,也可以诊断为MM。
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判断标准选择
用这三种方式检测出的骨髓中浆细胞比例不同,骨髓活检>骨髓涂片>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取最高值,其中流式细胞术多用于鉴别单克隆或多克隆的手段,往往不作为计数标准,这是因为流式细胞检测的标本为严重稀释的外周血,并且离心操作会使得浆细胞被破坏,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偏低。
骨髓中浆细胞比例较低,同时具有多发的浆细胞瘤,如何诊断
WHO2016诊断标准规定: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或者骨髓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2014IMWG诊断标准规定: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或者骨髓活检证实存在骨骼中或者髓外的浆细胞瘤。因此,按照现行标准,可以诊断为MM,治疗与MM一致。
冒烟型MM何时启动治疗
并不是所有骨髓瘤患者都是有症状的,很多MM患者都是由MGUS发展到冒烟型骨髓瘤,然后到症状性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患者是一个异质性群体,有的发展成症状性骨髓瘤的风险较高,有的则相对较低,对于进展风险较高的患者,建议组织损害出现之前尽早治疗。
针对高风险,既往评判标准不一,梅奥中心对IMWG风险模型进行了修订,该模型指出“20/20/20”原则,即骨髓中浆细胞比例超过20%,M蛋白量超过20g/L,游离轻链比值超过20,≥2分则属于高危。所以针对进展高风险的冒烟型骨髓瘤患者,可以按照MM的治疗模式进行积极的治疗,也可以接受来那度胺进行非积极的治疗,但要注意长期使用来那度胺可能会对干细胞采集产生影响。
自体移植前如何进行诱导治疗
自体移植前化疗方案的选择
既往研究奠定了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和免疫调节剂(IMiDs)联合使用的地位,且研究表明将PI和IMiD联合使用是适合移植患者的首选诱导疗法。IFM 2013-04研究表明,自体移植前4个疗程的VTD方案相比VCD方案总体反应率更高。FORTE研究表明KRD相比KCD方案,无论在诱导治疗期、巩固治疗期、维持治疗期,患者都能获得更深程度的缓解。即可说明PI联合IMiD再加上地塞米松组成的三药诱导方案疗效显著。
尽管目前还没有随机对照试验确定干细胞采集前的最佳诱导疗程数,但是目前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大多数患者在4个疗程内至少获得≥VGPR,且第1个疗程M蛋白水平大幅度降低,3-4个疗程后降幅很小,因此,建议计划进行ASCT的患者接受3-4个疗程的诱导治疗。
应该进行早期自体移植,还是保留干细胞,等复发时再做移植?
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推荐早期自体移植,IFM2009研究表明,移植后患者的PFS 显著延长,但是OS无差异(随访期较短),且VRD方案诱导后移植,更多的患者可以获得MRD阴性,而MRD转阴可以转化成生存优势,提示未来OS获益可能会体现。因此,即使在VRD方案充分诱导治疗的基础上,ASCT也不能少。
移植前干细胞毒性药物
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马法兰或大量暴露于来那度胺(超过4-6个疗程)会损害干细胞产量,所以应避免在移植前使用马法兰,使用来那度胺则避免超过4个疗程。
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数量
采集足够两次移植的干细胞量,一次做移植用,一次为将来进行挽救性移植做准备,可将备用干细胞冷冻保存。因为首次移植后,患者需要维持治疗,而维持治疗很可能用到来那度胺,这会影响干细胞采集。
自体移植前应该获得的治疗深度
诱导治疗后患者达到PR,就可以进行移植。研究表明,若初始诱导没有获得PR,挽救治疗后移植或者直接移植,患者的生存获益相差不大,即移植前的疗效对患者的生存影响不明显。而可能影响移植后疗效的因素为移植后的缓解速度(一项研究表明:移植后达到CR相比移植前达到CR,患者PFS更长,但OS无差异)。
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大剂量马法兰是ASCT的标准预处理方案,其他方案没有明显的优势。医生可根据年龄、虚弱程度、肥胖或肾功能的不同,自行决定降低马法兰的剂量。
2次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不常规推荐2次移植;若首次移植后未达 VGPR,可序贯第2次移植。高危患者可能更能获益于2次移植。序贯第2次移植一般在首次移植后6个月内进行。
不常规推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对于特别年轻、高危患者或者临床试验可以考虑。
如何选择自体移植后治疗
自体移植后怎么办
移植后可以直接进入维持治疗,或巩固治疗2-4个疗程后进入维持治疗,或2次移植后进行维持治疗。目前哪种方案更好,尚无定论。尽管研究表明给予患者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时,没有数据支持还需采用巩固治疗,但我们中心仍然移植后巩固2个疗程,然后进入维持治疗。
来那度胺在维持治疗中地位
RCT数据显示,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可带来PFS和OS获益,并将死亡风险降低25%。目前有数据支持维持治疗中,不联合地塞米松仅使用来那度胺的疗法。尽管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安全、有效、方便,但是高危患者获益较少。
高危患者如何进行维持治疗
对于ISS Ⅲ期患者、带有t(4;14)或17p-染色体异常、LDH升高或肌酐清除率较低者,来那度胺维持生存获益有限。含硼替佐米的维持治疗是高危患者的首选,尤其是已经使用硼替佐米进行初始诱导治疗的患者。
是否根据疗效进行维持治疗方案的调整
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需要根据反应深度(如MRD)来调整维持治疗的时间,无论治疗后反应深度如何,至少需要维持治疗2年。
如何选择不适合移植患者的初始治疗
身体状况、肿瘤生物学特征等因素会影响老年患者的预后,且老年患者非血液学毒性及治疗中断率明显升高,所以老年MM患者治疗前应对身体状况充分评估。很多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身体状况差不适合进行移植。随着药物不断发展,针对不适合移植患者的治疗方案不断更新,如VRD-lite、RD、达雷妥尤单抗等都是针对老年不适合移植患者很好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老年患者的方案需要剂量调整。
总结
不管是初治还是非初治,适合移植还是不适合移植的MM患者,治疗目标都是最大程度的降低肿瘤负荷,通过起始治疗获得最大程度的缓解深度,通过维持治疗延长疗效持续时间以及无进展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