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五教授关于食管癌的主要学术思想
--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学术专场
2023年8月31日,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第六次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主委洪流教授,副主委林丽珠教授、高社干教授、李晶教授、蒋士卿教授、张梅教授、秘书长刘怀民教授、全体专委会成员及全国肿瘤一线专家10000余人参加,学术会议由洪流主委主持。
本次学术会议主讲人为中西医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的蒋士卿副主委,蒋士卿教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副作用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病症的研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院长,出版学术著作36部。
蒋士卿教授以“李修五教授关于食管癌的主要学术思想”为题,从李修五教授生平简介、食管癌概述、李修五教授关于食管癌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历史渊源、李修五教授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展望五个方面为各位专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蒋士卿教授指出,李修五教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事业的奠基人,行医近60年,儒医兼通,医德高尚。李修五教授以祛腐生肌、活血化瘀为治法,对食管癌的治疗进行了初步探索,自创虎七散针对食管癌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于食管癌方面的概述,蒋士卿教授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两个角度为我们讲解。从现代医学角度,蒋士卿教授指出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食管癌发病率居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第8位,死亡率居第6位,而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已经超过全球食管癌发病与死亡病例的一半,以鳞癌为主,农村高于城市。从传统医学角度,蒋士卿教授指出食管癌古称“噎隔”“反胃”,被列为“风、痨、隔”四大难治病之一,是中原地区常见肿瘤之一。历代医家对食管癌颇有研究,认为食管癌的病因病理主要体现在气、瘀、痰、毒、虚,临床症状表现为噎、吐、痛、梗、虚,并将本病大致分为痰气交阻、瘀血内结、津亏热结、气虚阳微等4类证候。食管癌为本虚标实之证,治法重点为扶正培本,尤以健脾补肾为先,针对标实,重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
蒋士卿教授指出我国是世界食管癌高发区,而河南省食管癌死亡率居全国之首位,尤以安阳市林州、新乡市等地区多发,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李修五教授响应号召、吃苦耐劳、扎根基层,总结高发地区的食管癌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当提及李修五教授的食管癌学术思想时,蒋士卿讲到李修五教授提倡析因论证,层次井然,提出本病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痰、气、瘀的混杂,发病规律往往从实证到虚证;擅用大方,扶正祛邪,对于中晚期病人,病必兼瘀血、顽痰及逆气为患,病情错综复杂,故轻淡之剂多难奏效,也不宜固守一方一药;汤散并进,精研服法,以期协同发挥最佳疗效;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病有百样,药有千方,如不对症,即使服天下良药也于病无补。李修五教授还强调根据患者体质特点,运用中医理论,在治疗中注重“活血化瘀、理气消滞 、健脾和胃、益气养阳”,扶正不可一味偏补,以防滋腻厚味碍脾胃运化;祛邪又不可杀伐太强,以防进一步消耗人体正气。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蒋士卿教授指出河南省中医防治食管癌团队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三代团队成员在原有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邵梦扬教授提出“全方位综合治癌”的理念,倡导宏观调控与微观调节相结合;郑玉玲教授围绕“从阴虚论治食管癌”的理论创新进行研究;蒋士卿教授重视“通法”“补法”的应用,开创性提出食管癌“水湿停滞”这一证型,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涵盖了古代文献、实验研究、专家经验、临床报道等诸多方面。
在报告的最后,蒋士卿教授讲到,我们期待与全国各级单位通力合作,形成行业认可的食管癌诊疗指引、临床治疗方案,使中医防治食管癌的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在蒋士卿教授精彩的演讲过后,洪流主委与蒋士卿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关于食管癌进展期化疗方案选择的相关问题,使大家受益匪浅。洪流主委此时做出最后总结,他非常感谢蒋士卿教授为我们带来的学术盛宴,他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条理清晰,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为我们系统地介绍了李修五教授关于食管癌的主要学术思想以及学术创新,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到了扶正与祛邪之间的关系。
本次学术会议圆满结束,下期学术会议将在9月下旬开讲,让我们敬请期待下一场学术盛宴的到来。
刘怀民审阅,孙旭,屈浩然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