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肿瘤患者和家属们树立自尊自强、科学抗癌的坚定信心,走出绝处,再次逢生。2023年8月26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主办,甘肃省抗癌协会“生命之光”抗癌俱乐部承办,觅健、医邦网、中科健康产业集团协办的「逢生·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活动(兰州站)」隆重举行。
“逢生”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活动
本次活动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王昱秘书长和甘肃省抗癌协会“生命之光”抗癌俱乐部马嘉诺秘书长主持。
活动开始,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师建国主委致辞:“逢生”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活动是中国抗癌协会的品牌活动。通过逢生这样的抗癌故事讲述活动,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抗癌故事,将大家的科学、顽强、爱心作为一种力量和科学的方法,帮助更多人并推动癌症预防和康复工作的发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让癌症患者看到了榜样,更为他们提供了实际的康复方法和支持。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师建国主委
甘肃省抗癌协会副秘书长、甘肃省抗癌协会“生命之光”抗癌俱乐部郑雷主任表示:“逢生”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活动(兰州站)为广大癌症患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这个活动让我们见证了许多曾经被下病危通知的癌友至今依然绽放着精彩,他们不放弃希望,他们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重获生活的机会,都是绝处逢生的真实案例。甘肃省抗癌协会“生命之光”抗癌俱乐部也将继续努力搭建患者与医院、患者与专家、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助平台,鼓励肿瘤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对抗疾病,获得更规范、更有效的康复治疗,让他们能够重返生活、融入社会群体,并重构健康的生活方式。
甘肃省抗癌协会副秘书长、甘肃省抗癌协会“生命之光”抗癌俱乐部郑雷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王昱秘书长表示:推动癌症康复工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非常值得坚持。通过科普讲座和这些科普基地的建设,可以向更多的病友传递科学的力量,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疾病,并与医生建立医患桥梁。通过科普引领,帮助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规范治疗和进行康复管理,促进病友们的康复。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王昱秘书长
01 抗癌故事照亮希望之灯,重构生命的斗志与力量
在甘肃省抗癌协会“生命之光”抗癌俱乐部的一众会员中,诸多成功抗癌案例拥有无限鼓舞的力量,抗癌之路,一个榜样的力量出现,它可以激发内心的斗志,引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本次活动邀请了五位来自甘肃省抗癌协会“生命之光”抗癌俱乐部的抗癌英雄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带来抗癌的历程以及胜利后的感受与心境。让我们共同见证生命绚烂绽放的精彩。
黄玉莲:癌症不止,但我是康复的证明!
乳腺癌患者黄玉莲
我是黄玉莲,今年 69 岁。我是一名八年来与癌症搏斗的战士,用我自己的名言来说,我是一名“癌胜者”。
2015 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我接受了乳腺癌的根治手术。病理报告显示我是浸润性癌,免疫组化结果为三阴性,同时在血管和淋巴管内发现了癌栓。手术后进行了 6 期化疗,化疗结束后,复查显示右侧股骨头出现新的异常,核素浓聚点显示放射性活跃,医生有可能是骨转移。我立即做了七期的骨转移治疗。
药物化疗对身体伤害极大,特别是对肠胃功能产生强烈反应。我几乎无法进食,甚至连水都无法咽下。提到喝水,我就恶心呕吐,胃部剧痛。由于不进食不饮水,我频繁干呕,并且晚上因关节酸痛无法入睡。我的浓密长发也全部掉光,体重从 110 多斤降到了 90 斤。那时我感到难以忍受,由于缺乏对癌症的了解,我甚至觉得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癌症是无法治愈的,心理压力极大。
但每次当我看到亲人们在我床前轮班守候,他们充满怜爱和期待的目光,让我的负面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为了这个完整的家,为了他们对我付出的爱,我必须要撑下去。
作为一名抗癌者,我并不是单独战斗。在治疗结束后,我来到了甘肃省抗癌协会“生命之光”抗癌俱乐部,那里的工作人员和病友们都在鼓励我,分享他们的康复经验,那些乐观向上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
由极度恐惧到勇敢面对癌症,从积极防治到争取胜利。我的心态也越来越好,我积极参加抗癌俱乐部的各种活动,还成为一名志愿者,我看到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帮助,也可以尽力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我经常用我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带给他们力量,让他们看到希望。
回首这八年的经历,我深切地理解,癌症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每一个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痛苦都让我更加坚强和勇敢。
在康复经历中,我总结出几条重要经验:
癌症不可怕,我们要抗癌、控癌、战胜癌。
要保持乐观和自信,有个好的心态就是最好的抗癌药。
记住你是被爱的,别人对你的关心和帮助使你有了活下去的责任和动力。
多参加集体和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有价值。
癌症只是生活中的一场风暴,它终将过去。就像日出总在黑夜后,希望总在挑战后。让我们向着生活的光明,勇往直前。
郑海梅:用坚韧与温暖的力量,创造18年的抗癌奇迹
乳腺癌患者郑海梅
我叫郑海梅,今年66岁,在2005年被诊断出患有三阴性乳腺癌,当时医生告诉我需要进行根治手术,而此时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可用。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如同一记霹雳,心情沉重,仿佛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那年我48岁,正值人生关键时刻,女儿在外地上学,而我病卧病房时,双方父母都在我身边,我无法言表的心中的复杂情绪。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我如此不幸?以前从未想到过癌症会降临到我头上,这种痛苦和无助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我最终选择用坚强面对事实,不告诉家人,以免给他们增添多余的痛苦和困扰。我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顺利度过了6个周期的化疗。尽管进行了切除手术,但我知道康复之路依然漫长,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六个月后,我的女儿陪同我参加了甘肃省抗癌协会康复俱乐部的讲座,并接受了心理疏导。这让我豁然开朗,发现还有很多关于抗癌的知识我一无所知。之后,我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精神面貌越来越好,身体恢复也越来越快。每次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唱歌,放松自己的心情。我感受到了自由的力量。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康复的第13年,我另一侧的乳腺被查出为三阴性导管癌。经过多次化疗仍未见效,我感到绝望。我决定寻求进一步的专业治疗,并前往北京的肿瘤医院。经过与医生的咨询,我重新获得了信心。后来由于疫情,我回到兰州并在当地肿瘤医院进行了切除手术。尽管出现了一些曲折,但我保持平和的心态,知道身后有温暖和爱心的支持,我一定能够坚持下去。
如今,我已经走过了18年的抗癌之路。尽管患病期间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艰辛,但我坚信癌症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康复之路也是黑暗恐怖的,而是透着光亮与温暖。生活本身并不完美,但我们有理由坚持自己的信念,通过努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将继续秉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活动,帮助那些陷入病痛困境的人,让他们从黑暗中走出来,以坚强与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感谢甘肃省抗癌协会在抗癌之路上的陪伴,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坚韧的意志和科学的态度可以改变命运,创造奇迹。让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赵胜利:乐观坚韧,迎接生命之光
胃癌患者赵胜利
我叫赵胜利,是一名胃癌患者,已经与肿瘤抗争了13年。这个漫长的时光对于时间的长河来说或许只是一瞬,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13年来,我经受了苦难,学会了面对,也学会了在痛苦中寻找快乐。
最初,我发现自己吃饭吞咽有困难。当时没在意,因为在那前几年我也有过吞咽不畅的情况。在医院做了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对于癌症的知识我一无所知,这次不舒服也就忽视了。然而,到了2010年后,情况变得不对劲。我变得难以喝水进食困难,体重急剧下降。我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了,但是我总觉得癌症不会找上我的头,最后还是亲友们的劝说下才来到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医生告诉我,我患的是晚期胃癌,我仿佛判了死刑一样,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然而,家人都劝我不要气馁,他们说:“我们就治好这个病,不要丧失信心。能活一天是一天,无论能否治愈,我们都要积极面对。”在他们的劝导下,我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但是对于化疗,副作用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无法承受肠道反应,严重恶心。当时我想过放弃,对我来说,化疗比癌症本身更加难受,我甚至认为死了也比化疗好。
在大家的开导下,我慢慢地坚持了下来。只要水可以顺利下咽就能活下去,只要能吃东西,我就能活下去。
之后,朋友推荐我甘肃省抗癌协会的生命之光俱乐部。虽然我的身体相对虚弱,我决定去看看这个地方。当我进入那里,我发现那里的人并不像癌症患者,在这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告诉我“你来这里是为了看别人如何活着,那你就要怎样活着。树立起抗癌的信心。”
人生中许多事我们无法掌控,生与死、是否生病都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我们可以掌握对待生老病死的态度。我们应该怀着坚强的信心,并且要知道快乐与悲伤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能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要加入像生命之光这样的团体,与其他癌症患者相互携手战胜癌症。
未来还很长,前方的路可能很漫长、很崎岖,希望广大的朋友和同伴们都要加油。我们一定能战胜癌症,迎接生命之光。
郝静:17年的勇气与坚持,让我学会与“癌”共舞
卵巢癌患者郝静
我叫郝静,今年已经61岁了。2006年的一天,我突然感到腹胀、腹痛、食欲差,腹部明显肿大,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虚弱。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被确诊为右侧浆液性卵巢癌。当时接到诊断结果的那一刻,挤在病房的角落里,我真的是陷入绝望。住院期间,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检查和手术,克服了副作用和身体的虚弱。我的身体一度无法承受,让我想放弃,但当我看到家人的眼神时,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必须坚强,为了我的孩子、我的爱人和家人。
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进行了八次化疗。随着化疗的进行,各项指标逐渐趋于正常,我开始看到希望的曙光。然而,化疗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副作用,恶心、呕吐和浑身乏力让我感到非常虚弱。但我深知癌症并非绝症,我不能放弃治疗,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治疗期间,我参加了康复会的活动。在那里,我遇到了许多肿瘤患者,他们和我一样,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癌细胞是个坏东西,既然我们已经与之相遇,就要与它斗争,这成为了我坚强意志的源泉。在我努力推动康复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更多肿瘤患者的积极变化和生命的精彩。
与癌共生并不容易,但我坚信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深度和质量。我努力保持平静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我通过康复会和其他组织分享我的经验和故事,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在面对癌症时不再感到孤独和绝望。
我的故事是一个见证,见证了希望和坚持的力量,同时也是对社会的回馈。在与“癌”共舞的旅程中,我学会了放下恐惧和焦虑,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现在,我将我的经历和信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希望能够鼓励他们战胜困难,积极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高小玲:20年的带瘤生存,我要活出生命里的那道光
淋巴瘤患者高小玲
我叫高小玲,今年已经66岁。2003年初,我偶然发现自己右下腹有肿物,出现言语不清。在家人的鼓励下,我前往兰州几大医院检查,结果情况不容乐观,最终被确诊为淋巴瘤。于是,我在2003年4月接受部分淋巴结切除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但医生告诉我因为肿块位于动脉血管上方,无法完全清除。我只能选择部分切除,至今仍留部分肿瘤在我的体内,因此我也成了一位“带瘤”生存者,转眼也20年了。
得知自己患上癌症的时候,我几近崩溃,无法想象自己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还能活多久。手术期间,正值非典爆发,医院也不能滞留太久,术后匆匆回家。回到家中,看着自己11岁的孩子还如此年幼,看着他可爱的笑容,想着自己的病,我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那时候,癌症在我的认知中是无法治愈的绝症。我陷入了极度消极的状态,我的心态直接影响了我的饮食和睡眠,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家人与我日夜陪伴和鼓励我一定要战胜疾病,只有你好好活着,我们一家人才能幸福。是的,我必须坚强地活下去,要活出生命中的那道光。于是在同年的6月,我积极参加了社区志愿者队伍,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被社区的同事们誉为热心大姐。
2007年,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成为了甘肃省抗癌俱乐部大家庭的一员。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心服务和会员的帮助。我在这个大家庭中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与众多康复者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我们结成了真正的朋友,我的身体情况很快恢复得很好,我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目前,我已经康复了20年,我认为生命的长度并不重要,而生命的宽度更加可贵。基于这一理念,我会开心地过每一天,让快乐永远伴随着我们,活出生命中的那道光。
02 专家指导与寄语:
五位抗癌明星分享之后,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杨晓军教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科主任马秀芬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乔慧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辐射医学室主任张秋宁教授,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和肯定,为广大癌症患者指明治疗和康复的方向。
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杨晓军教授首先致辞:
癌症治疗的重要性在于三分治疗七分养,康复阶段的恢复训练和团队的鼓励对于患者至关重要。尤其现在我们需要转变肿瘤治疗的理念,要实现多学科合作,包括内科与外科、中西医、治疗与康复训练、心理、生理、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这是整合医学的核心理念。科普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抗癌协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患者参与治疗也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康复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也感谢大家在这期间给予的支持。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科主任马秀芬教授:
这些抗癌明星分享了他们的亲身经历,给了我们肿瘤医生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变。作为乳腺科医生,我意识到这些经历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所有患者所面临的问题。当我们告诉患者他们被诊断为乳腺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对话,这非常重要。多年来,抗癌协会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只关注治疗疾病,但治愈疾病并不等于完全康复。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身体康复是关注的重点,而心理康复也需要关注。
我们的生命之光俱乐部提供了各种活动,希望我们能够引导肿瘤患者群体,正确指导他们如何战胜疾病,参与我们的活动,让每个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认识到肿瘤是一种慢性病,在医生和抗癌协会共同努力下,实现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康复,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乔慧教授:
我参加这个活动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触,是温暖。这五位患者分享了他们抗癌的经历,每个患者都经历了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希望,再到最终过上精彩的生活。作为临床医生,我亲眼目睹了每个患者所经历的艰辛。但这些年来,我也见证了抗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引入了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现在,我们能够像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将肿瘤视为一种慢性病,许多患者通过治疗,基本上都能达到甚至是治愈的效果,不再依赖药物,重获良好生活。
今天,我从这五位患者身上亲身体验到,他们真的将生活变成了奇迹,未来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所有肿瘤患者最终都能成为奇迹。期待未来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让医生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真实声音。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辐射医学室主任张秋宁教授:
前面听了几位患者的这个讲述,我们听到许多与癌共生的案例,其实肿瘤并非必须彻底消灭。与其急于消除癌症,我们可以先与其共存,只要它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那我们每天都应该享受快乐的生活,因为每一天都是独特的。活着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真谛。现如今,化疗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可怕,而且靶向药物的出现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希望。临床上也有许多新药试验,可以为患者带来技术突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们的共同努力,光明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点评结束后,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师建国主委进行了整场活动的总结。
虽然每个癌症病友的病情和康复过程可能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都面临不轻松的挑战。癌症病友都经历了病痛的折磨、治疗的考验、寻医找药的困难,还要承担经济负担,有时还会陷入尴尬和困境等。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伤害。然而,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许多榜样的分享,看到了科学的坚持和爱心的助力以及技术经验的分享。
中国抗癌协会正在推进全国肿瘤科普教育培训基地,将更有凝聚力地组织康复活动。让癌症患者特别是新发癌症患者少走弯路,早期接触各种康复方法,包括心理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习惯养成、行为调整、艺术疗愈、音乐疗愈等等。我相信通过榜样的精神感召和经验技术的分享,我们能够惠及更多癌症患者。这样的活动也无疑促进了医患之间更加融洽的关系。
当人类面对重症疾病这个顽固的冰山时,展现出了不可摧毁的坚韧和力量。人们向疾病发起挑战,向世界传递出勇气与希望。坚持不懈地寻求治愈和康复的道路。
2023年,「逢生·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活动」在4月正式启动,从西安、昆明、广州、杭州、合肥再到兰州,我们依旧向阳奔跑,努力让生命之路走的更长更远。相信这样的活动对于癌症患者和康复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坚强勇敢,为其他人树立起希望,带来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