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线上淋巴瘤MDT讨论会

会议时间:20204171930-2130

会议地点:ZOOM平台 会议ID 92660754776

会议人数:最高在线51人(系统统计为准)

大会主席:景红梅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刘鹏教授(医科院肿瘤医院

讨论嘉宾:医科院肿瘤医院:刘鹏教授 杨晟教授 皮金萍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菲教授 冀晓旭教授 刘颖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曙教授 郝春成教授 李鹏飞教授

                 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苏航教授 肖秀斌教授


会议于19:30准时开始,由景红梅主任开场主持,景主任介绍MDT的形式,希望通过病例讨论的形式给临床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刘鹏主任随后主持会议,欢迎各位专家参会,随后介绍了参会的四个中心的团队和会议日程。随后会议正式开始。

第一个病例是北医三院团队呈现。“一例肠穿孔的DLBCLMDT病例”

董菲医生先介绍病例基本情况,DLBCL GCB型,4B期,肿瘤负荷较高,多发肿块。

方案是R-CHOP联合ENZASTAURIN/安慰剂,未诉不适。

后出现左下腹阵发性隐痛,针刺样,程度剧烈。CT提示肠穿孔。

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

此病例的疑点是:

继续治疗,肠穿孔加重。保守治疗,肿瘤进展仍会造成穿孔。

是否应该先手术再化疗,还是先化疗,严重后再急诊手术?

随后,由放射科刘颖主任介绍影像相关内容。

入院诊断CT提示,小肠肠管增厚。增强CT提示相同的结果,呈现软组织肿块。

后腹痛时检查,提示穿孔,膈下游离气体。左侧肠管局部周围可见少许气体影,并可见索条影,脂肪间隙模糊。

最后,普外科冀晓旭主任从外科的角度介绍肠穿孔病例。

肠穿孔是肠道累计淋巴瘤的严重并发症。约30%患者直接死于穿孔或相关并发症,其中难治/复发淋巴瘤继发肠穿孔患者的死亡率更高。小肠壁较薄,发生的比例更高。侵袭性淋巴瘤发生率也更高。穿孔可发生在化疗期间或化疗后。中位时间约5-7周。

最后,董菲主任总结病例,经讨论,保守治疗,减量R-CHOP(降低副作用,也为后续手术准备),患者现在疾病稳定。肠穿孔病人多数可保守治疗,动态CT监测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景红梅主任总结病例,对于此类病例最大的难点是,外科手术和化疗的选择。根据患者本身情况(淋巴瘤亚型,穿孔部位,穿孔的大小)选择保守治疗或者手术。

讨论环节,刘鹏主任先发言,也分享了医科院肿瘤医院一例相关的病例,发生小肠膀胱瘘,外科不能手术的情况下,进行了保守治疗。针对此类病例,多学科会诊之后,还是要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苏航主任发言,对于此病例,北医三院展现了很强的团队力量。尤其对影像科多层次,多方位的诊断,印象深刻。对于此类病人能够更准确的观察和治疗。苏主任对此类病人的经验是化疗方案去掉激素类,并排空肠道,加抑酸类药物,后续再请外科介入。

赵曙主任的发言,此病例特别成功。生发中心来源的DLBCL,可否先做免疫组化,排除双打击。此病人肠道累及部位大,穿孔风险更高。对于原发某一个特定的部位,最好是外科介入切除,如果是弥散的部位,要针对患者来进行选择。随后提出问题,影像学可否为穿孔或者穿孔风险大的患者提前提供相关的参考?

刘颖主任的回答是,影像学不能提供惰性/侵袭性的诊断。CT动态观测,主要解决剂量和辐射的问题,可是实现。不同阶段的结果,可以进行精细的对比,包括肿块的大小或者管壁厚度,可以对某一段部位进行精细的重建对比。

第二个讲题是,肖秀斌主任带来的原发结外DLBCL的治疗进展。

分为三部分内容:

1. 结外DLBCLMCD亚型的特点。

2. 结外DLBCL的现有治疗方法及进展。

3. BTK抑制剂在结外DLBCL治疗中的探索和应用。

第三个讲题是,皮金萍主任分享的原发皮肤的外周T病例。

病人因背部及四肢皮肤肿物增多就诊,病理提示皮肤T细胞淋巴瘤,伴B细胞增生,不排除外淋巴瘤样丘疹病。未治疗。随后,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累及。后续因咽部疼痛,吞咽困难,气短等住院治疗。

诊断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皮肤外周T细胞型 4A期,侵及多个部位。基因重排结果显示T细胞受体可控性重排。

诊疗经过:

1. 西达本胺-chop方案*3周期。皮疹出现又消退,疫情期间,只口服西达本胺。

2. 因皮疹增多住院。病人担心PD-1不良反应,换用甲泼尼龙-长春新碱-硼替佐米方案*1周期。

病理提示,本次淋巴细胞以中、小为主,未见上皮样细胞,不能确定肿瘤复发。复查血相等,排除脾抗,嗜血等。

病人现在稳定,出院观察。

讨论:

1.患者目前骨髓功能难以恢复,没有实质性脏器受侵,是否可以考虑局部治疗?

2.是否可以考虑给予节拍化疗-CPCT/CPET(骨髓抑制如何?)

3.如果患者可以接受PD-1单抗免疫治疗,单药还是联合?

4.硼替佐米治疗后的皮肤病变是肿瘤进展?药疹?

刘鹏主任总结病例,此病人最大的译文是皮疹的性质是什么,是治疗产生的还是疾病的进展,还是药疹相关?

苏航主任发言,皮肤淋巴瘤一般比较惰性,几次活检只有一次确诊淋巴瘤,此病人具体是肿瘤为主,还是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功能紊乱?还是需要病理准确的判断。此病人考虑可以皮肤电子线照射治疗表观症状。节拍化疗对于此病人也可以考虑。同时联合脂质体阿霉素。总之,此病人暂时不需要特别强的化疗,如果出现进展再考虑积极治疗,局部放疗+pd-1是很好的选择。

景红梅主任发言,先考虑疾病是否进展到肿瘤的程度。如果已经到肿瘤程度,PD-1效果会明确,如果是免疫引起的,节拍化疗或者沙利度胺等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赵曙主任发言,此病例病理科的参与尤为重要,节拍化疗应该保留,CD30单抗可以使用,pd-1联合HDACi也是考虑。

郝春成主任发言,患者可否考虑局部治疗,电子线放疗等方案。虽然全身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局部治疗无效,但是,对此病例,反复进展,可否把放疗提前。随后也提出问题,就是放疗的介入时机怎么考虑?

苏航主任回答,局部电子线治疗,如果没有侵入真皮层,电子线治疗效果较好,侵犯部位较深,联合化疗/靶向药物,效果比较好。比如西达本胺,PD-1等。

杨晟主任发言,对于此病例最困惑的问题,还是诊断.最近的活检结合之前,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后续方案先考虑相对温和的方案,减轻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等),随着治疗和疾病进展再换方案。

第四讲题,赵曙主任介绍“外周T淋巴瘤治疗进展”

PTCL流行病学及预后

PTCL诊断要点

初治PTCL的治疗

复发/难治PTCL的治疗等几个方面的进行

PTCL预后差,常用chopchop样方案,疗效欠佳;ASCT有获益趋势,初治/复发难治时引入新药是趋势,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普拉曲沙,BV单抗,HDACi目前获批治疗PTCLBV单抗仅限于CD30+患者。西单本案联合AZA/PD-1等也都在探索。

随着对信号通路、治疗靶点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信以新型生物靶向药物联合现有的有效方案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将有助于改善PTCL的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

刘鹏主任景红梅主任最后总结,感谢各位老师参与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后续的会议的流程会再优化,时间应用更合理,希望MDT的形式越来越来,越来越多的科室参与,使患者能更多的获益。


附图集-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