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肿瘤患者和家属们树立战胜癌魔的信心,与癌细胞“狭路相逢”,迸发出生的希望。2023年6月18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主办,广东省抗癌协会、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承办,觅健、医邦网、广东医康养研生命院协办的「逢生•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活动(广州站)」成功举办。
“逢生”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活动
本场讲述由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党支部陈海春书记主持,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师建国主任委员致辞。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师建国
师建国教授表示,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活动是中国抗癌协会的品牌活动。协会中的每一位会员都秉承着爱与感恩的心,始终坚信癌症不等于死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生命故事,协会致力于让世界各地的癌症患者和家庭听到你的声音,同时利用榜样的力量从另一个层面让社会对癌症患者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始终希望有更多人来分享自己的抗癌故事,把大家的科学、顽强、爱心不仅作为一种力量,更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帮助更多人,推动癌症预防和康复工作的发展。我们期望未来的活动里,有大家的故事,也有您的故事鼓舞更多人、照耀更多人。
01 抗癌的岁月,总是在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不断前进
这一次,我们把镜头对准抗癌成功的患者们。每一位与癌症相遇、相知,最终将其打败的患者,都是勇敢且幸运的,他们的故事,像一座座灯塔,指引方向,也散播希望。
“向死而生”卢宏杰:
被判“死刑”三个月,我却熬过了20年
肝癌患者卢宏杰
2002年12月确诊晚期肝癌,当年我才36岁。在确诊肝癌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医生说我可能只有三个月的寿命。当时我很怕,但是我不相信!我经过了多方的了解,我选择了我非常信任的医疗团队。治疗了十个月,房子车子都卖掉了,公司也关门了,我摸爬滚打多年的积蓄,这一切都换成了药品。
治疗的第二年,我的体重从150斤降到了120斤,骨瘦如柴,但我依旧很阳光。在治疗期间,各种疼痛不良反应是在所难免的,当时我痛的时候心情就会不好。这个时候呢,我就会做一个动作:双腿分开站在原地,双手叉腰,深呼吸放空,保持两分钟,病痛导致的负面情绪就会平复下来。
我时常想如果我有按时体检,那么我的病情应该不会那么严重,对我的家庭影响应该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我这20多年,每年都坚持定时体检、结合中西医的优势进行病情管理,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复发,没有转移。
我将这20年来的经验总结成三朵花,欢迎大家用我的亲身经历去鼓舞每一位患者。
第一朵:健康花
防大于治,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
第二朵:正能量花
保持良好的心态。痊愈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结果。
第三朵:玫瑰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会感恩生命里的每一份经历,做一位正能量的传递者。
乳腺癌勇士肖金凤:
25年来爱与被爱是我的盔甲和后盾!
乳腺癌患者肖金凤
我今年74岁,在没有拿到诊断报告之前,我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和丈夫一起在金融部门工作。家庭幸福,有两个孝顺的孩子,生活环境一直都很称心如意。
而我在拿到乳腺癌诊断报告的那一刻,却觉得老天在给我开玩笑,难道是觉得给予我的快乐和幸福太多了吗?怀疑、恐惧、彷徨过后,我接受了医生的治疗意见,做了左乳全根治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现病灶已经转移至腋下淋巴结,接下来还得放化疗。经历六次的化疗,已经把我折腾到半死,又遇上雪上加霜,伤口愈合不好,再次植皮,而且还咬牙坚持完成了25次的放疗。虽然治疗是痛苦的,但在我的背后,有不离不弃的丈夫陪伴,儿媳伺候于床前,给予了很大的精神支撑。
2001 年经朋友介绍加入了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也许很多人不会相信,在这个特殊群体里大家聚在一起欢歌笑语,还有那动人的舞姿,脸上丝毫看不到悲伤,话语间满满的正能量,大家互相介绍认识了许多康复五年、十年以上的老战友,我们有着共同的语言,给当时正处在迷茫期的我,增添了对未来生活康复的信心。
我能康复至今 25年,总结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癌症不是不治之症,得了癌症不等于死亡。它也是慢性病,要相信科学,癌症不可怕,不能被癌症吓倒;
其次是要合理膳食,做到药疗、食疗、营养三结合,要有充足营养维持身体健康需要;
第三要适当运动,坚持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拳,散步,体操等。使自己能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在康复路上前行。
白血病患者杨凤梅:
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白血病患者杨凤梅
我来自湖北恩施大山里。婆家是几代单传,家婆去世早,婚后婆家有两位老人要侍候,不幸的是奶奶在2000年中风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公伺候奶奶。
一年后,更不幸的是54岁年轻力壮的家公突然离世,一下子一家人的担子全落在我身上,既要照顾2个多月大的儿子,又要照顾将近80岁瘫痪的奶奶,一照顾就是3年多。
随着奶奶去世后,接着是小女儿的出生,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但上天仿佛并没眷顾我,跟我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
在2011年1月,由于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还有就是经常感冒,去乡镇医院检查,被查出白细胞异常高,当时医生建议我马上去大医院复查。后来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慢粒性白血病,当时犹如晴天霹雳。从手术住院到出院,全程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硬扛了下来。
有句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我想不到这句话有一天会落在我的身上。我从2011年1月14号检查出病到现在,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孩子他爸没有问候过一句,也没有陪伴我看过病,还在我生病第二年背叛我。不过,一儿一女是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所以我深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就会有奇迹。
看着一双儿女一天天的长大,每天保持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心态,我学会跟自己的身体对话,和自己和解,与癌抗争,不如与癌共舞。到现在基本上全部指标正常,达到了临床治愈,就这样带着两个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过了12年。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是病人而堕落,因为遇到的困难而退缩,而是无惧风雨,向阳而生。在我得病后,我从零基础学习中医,结合中医调理自己。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并且自己创业,现在有了自己的养生会所。
更庆幸在省医的一次患教会上认识了战友红霞,是她带我加入了广东省生命之光这个大家庭,在这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勇士,优秀的前辈们更加让我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可以毫不避讳的畅所欲言,让我一个外来的打工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李晓雯:与胃癌抗争10年,
在“生命之光”协会感悟生活的真谛!
胃癌患者李晓雯
我是一位媒体人,也是胃癌10年的康复者。熬夜晚睡、三餐不准时等错误的生活习惯让我患上了胃癌,当时我得了癌症并没有太意外,好在癌症发现的早,但至少不用承受放化疗的苦,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只是癌症患者的标签让我和家人朋友的关系有所变化,大家对我小心翼翼、照顾有加,我自己对未来也有数不清的惶恐和担心。直到五年生存期的来临,我才慢慢放下了惶恐。
2016年,因工作采访认识了“生命之光”,对这群特殊的志愿者心生敬意,以“圈外人”持续关注,直到2021年才正式加入协会,成为“生命之光”的一员。2022年,牵线一家爱心药企为协会捐赠,开始深入了解“生命之光”工作,了解到协会计划组织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希望尽一己之力。
由于有媒体从业经验,我提议并主导了协会两个宣传片的拍摄制作和30周年纪念册的采编出版。在4个多月的工作中,我对“生命之光”协会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切的理解。“生命之光” 的前辈和志愿者们,让我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价值!这种志愿精神,浸润在“生命之光”的基因骨血里,彰显于会员们的点滴言行中,深深感动并激励着我!“生命之光”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打破偏见,创造生命奇迹。勇敢地告诉世人:癌症并不可怕,癌症康复者有信心也有能力,拥有长久而精彩的人生,做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绽放着所有的美好。”泰戈尔的这句名诗,正是对“生命之光”最好的注脚,也是每位会员志愿者的心声。即使这只是一道道微光,然而当无数的微光闪亮,终将汇聚成星河,成为影响生命、唤醒灵魂的力量,照亮人们前行之路。
郭莲有:与“生命之光”协会共同成长25年,书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不平凡历程
乳腺癌患者郭莲有
25年前,当我被诊断为浸润型的左乳腺癌伴淋巴转移,我经历了否认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和瓶颈期。后来,我凭借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毅力,完成了手术、放疗、化疗、中药这四大战役。在接受治疗时,一个战友拿了一份生命之光的简报,走到了我的床前,我眼前一亮。在这里,勇士们的精神影响、唤醒了我。就这样,我一头扎进了生命之光的志愿者团队里,整整服务了25个年头。
2022年,我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起站在了疫情的第一线。有人问我:“你累吗?”我坦然地说:“我真的很累。”有人问我:“你怕死吗?”“我真的很怕死,因为当时的我上有老下有小。”但是我用我的半条生命,用我的残生还换取大家的安全,我觉得值得!癌症不等于死亡,我们是一群懂得感恩,懂得奉献的人。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活下来才是硬道理,之后才是防复发、防转移,才能更好获得健康和幸福。但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我们需要家人的陪伴、战友的鼓励、政府的理解支持。
《逐光前行,向阳重生》协会30周年,展现了几代会员不曾停歇的奋斗脚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同努力的成果,是协会的光荣与梦想的史册,它能成为协会发展历程中一颗明珠鼓励我们前行。
在三年的疫情下,我们带领会员们一手抗癌、一手防疫。我们协会先后获得了“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华抗癌协会肿瘤康复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2017年度优秀组织”等表彰。协会编辑出版各类抗癌科普宣传小册子14种;派发了几万份科普资料;举办各类新会员学习班、培训班;我们用生命影响生命,在同伴教育上,我们从家庭到医院再到社区,增强癌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在科普教育方面,我们组织健康讲座等公益活动1000多场,受益人群100多万人次;在康复运动上,强身健体是康复过程中必修课,协会定期举办郭林新气功、太极拳、中华通络操、八段锦等学习班和运动会等。
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同时属于那些爱我们的人,对生命热爱,对生命珍惜,让生活过得有意义。让我们一起用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感动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相信我们,明天会更好!
02 专家指导与寄语:收获爱,散发爱,相信榜样的力量
在五位抗癌勇士分享之后,中国癌症基金会原理事长赵平博士、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副会长杨育斌教授、青岛肿瘤研究院共同创建人、执行理事邢东明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春勇教授,分别进行了对五位抗癌勇士的分享和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延展和建议,帮助广大癌症患者树立抗癌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癌症基金会原理事长赵平博士首先和我们分享:
中国癌症基金会原理事长赵平博士
抗癌在中国文化、在生命文化当中,它的内核就是一种精神。我们不可能说,得了癌症只需要精神,这是不现实的,但是抗癌勇士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有一个小小的推测,看病一定要依靠医生和诊断,但这些占比大概在20%~50%左右,我们不能骄傲地说,我们已经战胜了癌症,这个时候我们要多看看病人内心的呼唤,多看看生命影响生命。
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副会长杨育斌教授致辞说道:
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副会长杨育斌教授
刚听了抗癌勇士的分享,让我想起了一个心理学实验,有一位心理学家把小白鼠放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里,正常的话这只小白鼠最多只能存活八分钟,但在小白鼠挣扎五分钟后,实验人员放下了一块跳板,让小白鼠逃生。几天后,实验人员再次将小白鼠放在装满水的玻璃杯里,这只小白鼠坚持存活了24分钟。
心理学家分析,没有求生经验的小白鼠只能靠自身的体力挣扎活下去,有逃生经验的小白鼠则心怀希望,它知道会有跳板可以帮助它逃生。
抗癌勇士的经历告诉大家:其实生命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相信自己,那么我们也可以做到!
青岛肿瘤研究院共同创建人、执行理事邢东明教授上台发言:
青岛肿瘤研究院共同创建人、执行理事邢东明教授
很感谢5位勇士的故事分享。我认为你们并不是简单的学术分享,而是生命的传承,在疾病面前我们都很脆弱,可是你们却可以战胜挫折、战胜疾病,这是非常令人赞叹的。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这种精神的传承。我相信未来在我们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我们这个社会对广大肿瘤群体的关注会越来越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春勇教授和大家分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春勇教授
作为医者,我们要多倾听这样的故事,生命需要这样的“光”来照亮,需要文化来鼓舞,临床中中医上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很多人患病以后精神是绝望的,神志也就消亡了,但因为爱,因为文化,因为生命感动生命,他就有了力量,有了神,神可以让他的生命再次点燃,所以说,人生三望:精气神,神是最关键的,养神护神,需要爱,需要文化,需要我们这个群体。我想说在座的各位都是英雄,我想向大家致敬,我们一定要有光芒,同时也要学会爱别人,向别人绽放光芒,学会爱自己、爱别人!
2023年「逢生•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活动」同大家一起走过了西安、昆明,如今我们会师广州,见证榜样和生命的力量。通过参与论坛学习,我们用抗癌勇士顽强的抗癌经历帮助广大癌症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诠释生命的意义;我们把爱和希望传递给他人,演绎生命的尊严,鼓舞更多肿瘤患者和家属们。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癌症患者。任何人都有患癌的可能,一旦患癌,要有“自救的勇气”和“被救的信心”。
在此,呼吁那些仍身处困境的癌友们,走出家门,去发现最坚强的自己,点亮生命的心灯,照亮我们前行的心路历程。加油!抗癌路上我们抱团取暖,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