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均鹏 | 科学防癌抗癌是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必备条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 赖均鹏 

  在国人预期寿命将达80岁的现今社会,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国人生命的“第一大杀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新发约406.4万个恶性肿瘤病例,241.35万个因恶性肿瘤死亡的病例,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会被诊断为新发癌症。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占据我国当前常见恶性肿瘤前五位。所谓“谈癌色变”,恶性肿瘤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所谓整合,就是以整合的方式对抗肿瘤,从宏观到微观,从临床到基础,从中医到西医的广泛整合,包括预防、筛查、早诊、综合治疗以至康复,贯穿疾病诊治全程、患者全生命周期。

  2022至2023年,在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领导下,中国抗癌协会组织13000余位权威专家,集体完成了我国首部《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该指南覆盖53个常见瘤种(瘤种篇)和60个诊疗技术(技术篇)的编写。秉承“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十字方针,将学科、观念、技术进行整合,聚焦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原创研究成果及诊疗防控特色,纳入中国研究,注重中国特点,兼顾医疗可及性,具有国际视野,是适合中国人群的肿瘤指南规范体系,为肿瘤整合医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知识体系支撑。尽管在我国有大量的病人,尽管广大医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沿用、参考国外癌症指南给我国患者治疗。因此,我国首部《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编写、巡讲、推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023年7月8日,在内蒙古举办的第39站巡讲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指出:要有效防治癌症,需要防癌教育、宣讲,需要国人防癌意识觉醒和行动,需要筛查、医疗和康复技术的进步,还需要卫生防控政策的落地,缺一不可。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整合医学的健康管理理念,秉承“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十字方针,实现从癌症防治观念、学科、技术到行业资源的整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应建明副主任委员谈到,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良恶分辨-病理来断”!对人体的病变组织和细胞经过处理,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结构,提出病理诊断,寻找推断病因、发病机制、功能和代谢等。同时,也要注重与影像、内科、外科、放疗、检验等科室结合在一起,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取长补短,为肿瘤的精准诊断提供更多有力的依据,为患者量身打造更符合其个体化需求的精准的科学诊治方案。

  在“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十字方针中,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在“筛—诊—评”发挥着不开替代的作用。“筛”:在宫颈癌、食管癌、肺癌等防癌普查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易感基因先证者的筛查发挥重要作用;“诊”:决定着肿瘤的病理诊断、分型和分期;在许多靶向药物的使用中,病理诊断包含的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结果,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

  通过王哲教授“病理技巧、幸有四君”、林冬梅教授“肺癌难分、细胞要明”、刘月平教授“乳癌分子、要诀三阴”、樊祥山教授“胃癌辨识、组化是金”、盛伟琪教授“肠癌分类、可问基因”讲座,推动肿瘤病理学科诊断水平的提高、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病理诊断报告规范化。线下线上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网络讲授、视频录制等形式使更多听众能积极参与、广泛受益。促进肿瘤病理同行及多学科的交流,加深对病理工作及病理诊断的理解,提高群众防癌抗癌意识、宣传科学规范的诊治途径。

  我国首部《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编写、巡讲、推广,建设肿瘤防治核心知识库、素材库、选题库、作品库、人才库,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科普评价体系及科普工作机制升级,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患教活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升公众科学抗癌的理念和素养,推动高质量癌症防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