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实 | 百思不得其解——第100场“MDT to HIM”观后感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郑实

  6月28日,我有幸亲临现场聆听了由樊代明院士组织“MDT to HIM”学术报告会。经过樊院士团队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努力,“MDT to HIM”已经迎来了极具纪念意义的第100场学术报告会。通过对这些报告会的学习,结合我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对整合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场报告会介绍的病例中,患者罹患结肠癌。在他接受第一次手术之前,医生就已经发现他的肝脏上有一个结节。但是,医生轻信辅助检查结果,没有进行深入的进一步分析,将这个结节判断为良性,没有对其进行处理。结果半年之后,肝脏上的结节已经发展为巨大的恶性肿瘤,患者不得不接受了二次手术来切除肝脏上的转移瘤。

  这个病例带来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为医生的判断失误,患者遭受了本不该有的痛苦的负担。这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发展整合医学是多么的必要。当前医学学科的划分过于细致,这导致医生往往只了解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而疾病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一个医生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疑难疾病诊治的需求。尤其是这个病例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外科医生往往只精于开刀,却在对疾病的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中存在不足。在过去,医学界发展出了MDT模式,让多学科医生的团队来解决病人的问题。但是俗话说“厨子多了煮坏汤,木匠多了盖歪房”,在MDT模式中,要么是医生们各执己见,难以形成统一的有力决策,要么是医生们轮番上阵,治病变成了“折腾”。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一套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和谐地整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最优的诊治方案,这就是整合医学。

  在学习了100场MDT to HIM报告会之后,我对医学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现代医学之所以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也许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然规律的方法存在缺陷。在当今的科学研究中,人们思考的方式往往是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进而试图从有限的结果中推导出一般化的规律,也就是“科学理论”。换言之,亦即从现象还原到本质。但是,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真理吗?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就用一个寓言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火鸡,在一个农场里面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一只善于归纳总结的火鸡发现,每天上午九点,农夫都会准时过来喂食。连续归纳了99天之后,这只火鸡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理,那就是每天上午九点都会有食物降临。于是,火鸡将这个规律写成了论文,发表了SCI,并命名为火鸡第一定律,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为了火鸡界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鸡。但是,第100天农夫出现的时候没有带来食物,而是把火鸡杀了,因为那一天是感恩节。

  火鸡第一定律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火鸡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并不透彻,只是通过表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归纳总结而已。但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透彻吗?暗物质、暗能量、量子纠缠……人们又了解多少?宇宙到底有多大?时间、空间又到底为何物?受精卵到底如何发育成人?意识与计算机的程序到底有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刚才的问题吗?所以,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只是皮毛,而人类得出科学结论的主要方式也是归纳总结。

  还记得我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牛顿定律的。我小的时候曾经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我踢一脚足球,足球就飞出去了,当我的力不再作用于足球的时候,足球就慢慢停下来了。直到上高中后,老师告诉我,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一开始我是有些抗拒的,但是老师举了很多个例子,每一个例子都让我更加相信牛顿的正确性,是归纳总结让我相信了牛顿。老师每举出一个例子,就让牛顿是正确的可能性变得更高。但是,可能性再高也不是百分之百,至少牛顿定律在微观世界是不适用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是一种相信。

  我的姥爷是一名中医医生,在他小时候,也就是在我学习牛顿定律那个年纪的时候,他学习的是中医。我小时候也接触过中医理论,但我只是半信半疑。不是我不愿意相信,而是在那个年纪,我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现代科学,在这个理论构架之下,我当然无法理解中医的理论。所以,我选择相信所谓的科学,只是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现在学习的科学可能更加接近于真理。而对于那些选择相信中医的人,甚至是那些选择相信神学的人来说,在他们心里,他们所相信的东西更加接近于真理,也就是说他们选择了他们更愿意相信的理论。而我这个选择相信现代科学的人和那些选择相信神学的人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相信科学并不比那些相信神学的人显得更加“科学”。

  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很多人现在依旧信奉地平说,也就是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有些人听到这么荒唐的理论马上就会开始嘲笑,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地球是个球形”这个理论是人们通过很多证据归纳总结出来的结论。通过前文讲述的火鸡犯下的错误,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归纳总结出来的结论的正确率即使接近百分百也不是百分百。所以,什么是科学?去听一听地平说信奉者的观点,分析一下他们的证据,然后决定去相信哪一个理论,这个过程才叫科学,而不是说主流观点认为地球是个球,我就得相信地球是个球,这不叫科学,这就叫盲从。

  认识论的理论认为,认识具有无限性,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循环上升的过程。那么,认识论是真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认识论就是有缺陷的。因为认识论自己就说了,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循环上升的过程,所以相信认识论等于质疑认识论。那么,认识论到底能不能被相信?我选择相信,因为我认为它更加接近于真理。这里需要强调,我相信他是因为我选择去相信它,相信它不是因为它是真理,而是我认为它更加接近于真理。没有哪个理论是百分百正确的,但是有些理论可以接近百分百正确。众多的接近百分百正确的理论放在一起,支撑起来了我们现在的科学大厦。

  因此,只有整合不同的学科才是科学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不同学科的结论的置信度相差很多,一般来说,数学或者物理学的结论的置信度较高,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结论置信度一般比较低。应该令医学界感到羞愧的是,医学研究的置信度往往令人难以启齿,尤其是各种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关于分子机制和微生物等等的研究,这一类研究的结论的置信度已经接近于零。

  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各种理论的相信程度都是主观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但是大家普遍认为医学的置信度比较低。一方面原因是学术造假或者论文灌水这种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是医学研究会面临“黑匣子”问题,又或者说造假和灌水严重就是因为“黑匣子”问题。什么是“黑匣子”?就是假定面前有一个黑匣子,如果往里边扔一个红球,它就出来一个白球,如果往里面扔一个黑球,它就出来一个绿球。我们只能知道这件事情的结果,但是无法知道这个黑匣子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医学实验其实就是在对着这样一个黑匣子在搞研究。举个例子。科学家想知道小鼠靠什么看东西,于是抓了一只小鼠,又拿了一只猫,结果小鼠吓跑了。于是科学家建立了一个体系:小鼠看见猫等于逃跑,小鼠不逃跑等于没看见猫。然后,科学家把小鼠的腿绑起来,把猫抱过来,结果小鼠不跑了,说明小鼠没有看见猫,进一步说明小鼠的腿对于小鼠看见猫非常重要。所以,发现小鼠看不见东西了应该怎么治疗?治疗腿部!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个结论荒唐,是因为我们知道小鼠的腿是干什么用的。但是,在医学研究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黑匣子,我们对黑匣子的内部结构一无所知。如果忘掉现在已有的生活常识,再去看这个实验,我们还会觉得小鼠通过腿来看东西这个结论荒唐吗?不仅不荒唐,我们甚至想给这个实验颁个奖。

  因为医学当中有这样一个“黑匣子”存在,所以医学的造假和灌水就有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肠道菌群是黑匣子当中的黑匣子。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种疾病都与肠道菌群有关,因为人是一个整体。我们看东西需要眼睛,需要神经系统,需要大脑,那么,心脏跟看东西有关系吗?没有心脏人就会死,所以心脏当然影响看东西。同理,甲状腺、肛门、股骨头都会间接影响看东西,而人们更喜欢研究肠道菌群,并不是因为肠道菌群比甲状腺、肛门、股骨头更重要,而是研究肠道菌群更容易发文章。俗话说“肠道菌群,机制难寻”,这难寻的机制给发文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关于肿瘤的研究中。没有一个基因不与肿瘤相关,没有一个肿瘤只与一个基因相关。然而,很多科学家还在把发现某个基因与某个肿瘤的关系作为研究成果,这不是贻笑大方吗?上个月,《Nature》上的一篇文章表明,粪便样本不能代表肠道内容物细菌组成和代谢情况,个别差异可达上百倍,而以前多数情况下,人们研究肠道菌群用的是粪便,而不是肠道内容物。也就是说,以前的很多研究可能结论都不成立。虽然《Nature》以前发表过很多有关肠道菌群的文章,但是本次这篇颠覆以往肠道菌群研究的文章也发表在《Nature》上面。在《Nature》“左右互搏”的过程中,作为读者的我们分析他们的数据,选择我们自己认为更可靠的结论去相信,这就是科学。而如果把《Nature》的结论直接拿过来相信,没有这个思辨的过程,这个反而不叫科学,这就叫盲从。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物理学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研究结果,比如室温超导,人们会去质疑,而医学如果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研究结果,比如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人们会去点赞。回想一下,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某篇肠道菌群的文章的结论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想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比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还要困难。前文提到《Nature》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但是这些文章到最后都不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肠道菌群研究的作者虽然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对的,但是别人也没有办法证明他的结论一定是错的。

  因此,医学的问题已经不能靠医学自己来解决,必须依靠整合其它的学科的知识来促进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并开启分子生物学大门的克里克就不是医学家,而是物理学家。医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必须要脱离还原论的桎梏,由一维的线性模式升级为多维的网络模式和立体模式,将思考一步步建立成为思路、思维、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术发展达到应有的高度,社会影响达到应有的广度。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