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吴卓君
肿瘤的“狡兔三窟”,让临床影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形态学影像、功能影像到分子影像。众多疾病的发生是从基因、受体等分子功能改变开始的,继而导致解剖结构的形态学改变,最后在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而长期以来,人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建立在形态结构变化基础之上的,往往进行到明确诊断时已经是晚期,从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然而,有一项像大侦探福尔摩斯一样,在我们体内无创的对肿瘤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证据搜索,这就是——PET技术,能够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活体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定性、定量和成像,因此PET技术有可能在疾病的早期,尚未出现形态学改变之前发现疾病,为临床上早期治疗和干预提供生物学信息,为患者争取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PET/CT的应用得到了临床的认可,已经成为疾病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临床决策的一种重要工具。到2020年底我国已投入使用的PET/CT约884台。但是,比仪器的普及性在更重要的是仪器的有用度,能够为患者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正确的PET检查技术,既能治疗好疾病又能节省费用。《CACA指南——PET/CT技术》的出版及巡讲,是对我国PET技术专业领域发展历程和临床应用经验的一次全面总结,它的出版不仅为我国从核医学技术人员提供一部较全面的工具书,而且也必将为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和普及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最后,PET技术的发展是基于反映疾病特征的生物学信息,并将不同模态影像同机融合、优势互补,不同专业人才的交叉,取长补短。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PET技术的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影像组学、影像基因组学、人工智能诊断等一些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又将PET技术推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浪潮之中。PET技术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影像诊断工具,而是将生物医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与临床医疗服务等相关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整合医学的理念下,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浪潮中,PET技术这位福尔摩斯大侦探一定能够更好的造福人类。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