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方梅 | 用整合思维引领消化系肿瘤筛查技术的推广——消化系肿瘤筛查技术宣讲听后感

南京医科大学无锡医学中心、无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安方梅 纪璘 占强

  樊代明院士指出:“世界上每4名癌症患者就有一个中国人,每3名癌症死亡患者就有一个中国人,在中国每天有8000名癌症被诊断”,一个个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攻克癌症是我国医学科研的战略高点,也是广大民众的渴求,国内外一项项大规模肿瘤筛查数据表明,筛查是降低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CACA的发布非常及时、非常振奋人心,这部指南的推广将会造福众生,体现我国的科学伦理和人权观。


樊院士指出,制定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因为“不是所有指南都水土相和,不是所有指南都一成不变,不是所有医生都按指南行医,不是所有院校都用指南施教,不是所有患者都受指南保护,不是所有医政都用指南施管”。另外提到,最适合筛查的癌种包括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听了樊代明院士组织的肿瘤筛查宣讲后,作为消化科医生,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食管癌筛查方面:王新教授在食管筛查的的宣讲中指出食管癌筛查首先要锁定的高危人群:长期居住于食管癌的高发区,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的疾病史,患有食管癌前病变(食管黏膜异型增生、Barrett食管伴异型增生)病史,长期吸烟饮酒热烫饮食,近来来随着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增多,筛查时要特别注意胃食管反流病史大于5年的人群为食管癌高危人群,也需要筛查。在筛查年龄选择上CACA指南指出起始年龄为45岁,75岁以上或预期寿命小于10年的患者停止筛查。内镜是筛查的关键手段,筛查是要重点观察癌前病变或早癌,白光下不容易发现的病变,要调换观察模式如NBI下观察病变。特殊染色如卢戈氏染液联合NBI的应用可有效提高食管早癌的检出率。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会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早癌。另外新型细胞收集器的应用也可作为内镜筛查的补充手段。食管癌前病变/早癌在内镜下综合评估后可通过内镜下EMR/ESD等技术的治疗。但术后要注意食管狭窄的预防,定期复查及随访。在患者随访方面,CACA指南指出,食管癌高分险人群每5年复查1次胃镜,内镜筛查发现食管低级别瘤变需要每1-3年复查一次胃镜,无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每3-5年复查一次胃镜,低级别瘤变+高危因素需每年复查1次胃镜,Barrett食管伴异型增生的患者也需每1-3年复查1次胃镜。总而言之,CACA指出食管癌筛查可以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筛查对象是具有食管癌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筛查目标是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早期食管癌最合适的治疗是镜下EMR/RFA/ESD,内镜治疗后需要规范处理和随访。

  胃癌筛查方面:潘凯枫教授在有关“镜下寻疾,守胃健康”胃癌筛查宣讲中指出,我国胃癌的年发病率高达近40万,在肿瘤中的粗发病率男性胃第三位,女性为第五位,粗死亡率为第三位,女性为第二位。胃癌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为第一大胃癌治病因素,其它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长期吸烟、重度饮酒、长期高盐饮食、烟熏煎炸食品、红肉与加工肉摄入,以及亲属胃癌家族史等,而足量摄入蔬菜水果则为保护性因素。

  CACA指南指出,生物标志物在胃癌筛查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推荐在胃癌高风险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首选尿素呼气实验(UBT),血清HP抗体/粪便抗原检测科作为UBT辅助诊断措施,不建议单独应用PG及G17作为筛查指标,但可以作为联合指标进行筛查并确定随访间隔时间。

  在人群风险分层管理方面:CACA指南指出,年龄>45岁,并且具有下列任何一条的人群要作为高分险人群重点管理:长期居住在胃癌高发区、HP感染、既往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以及亲属胃癌病史,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筛查起始年龄45岁,终止年龄75岁或预期生命周期小于10年者。CACA指南指出筛查的方案首选普通白光内镜,但对于老人、小孩、孕妇可选用磁控胶囊内镜,另外新型内镜如荧光内镜在提高筛查效率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筛查的结局是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治疗方法首选内镜下ESD治疗,其次是功能保留的胃切除。对于随访间隔时间,CACA指南指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若仅萎缩局限于胃窦者可每3年复查1次胃镜,经过ESD治疗后外科术后患者建议术后6月内复查第1次胃镜,根据第一次胃镜复查的结果制定下一步复查的方案。另外CACA指南还制定了ABC分类系统及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随访间隔时间,这对于知道临床医师实践非常重要。

最后CACA指南还提到了胃癌筛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推荐对内镜医师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诊断能力,开展胃癌筛查医师应具备的能力,了解胃的解剖学特征,具备一般内镜检查能力并至少有300例内镜检查经验,满足内镜诊断培训标准,并达到20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诊断≥80%准确率后,可性胃癌内镜诊断。质控质保为:胃癌早期诊断率=发现早期胃癌患者数/发现胃癌患者总数×100%。

  结直肠癌的筛查方面:王桂英教授在题为“常视癌前,肠健有望”结直肠癌筛查技术的宣讲中指出,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肥胖、大量饮酒、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保护性因素为服用阿司匹林,膳食纤维、全谷物及乳制品的摄入,合理的体育锻炼。

  结直肠癌筛查人群分险分层:①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包括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结直肠癌X型林奇样综合征,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患者包括FAP、MUTYH基因相关息肉病、P-J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综合征等。?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应综合基本信息、疾病史以及吸烟饮酒危险因素来综合判定,另外还可结合粪便潜血实验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③一般人群包括无以及亲属结直肠癌病史,无非遗传性结直肠癌病史,无结直肠腺瘤史,无炎症性肠病,粪便隐血阴性。

  在结直肠癌筛查起止年龄方面CACA指南建议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低危人群筛查的起止年龄在50-75岁,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筛查的起止年龄在40-75岁,并建议1个及以上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患者提前接受筛查,一般起止年龄在40-75岁,或比以及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开始。结肠镜检查无异常者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另外CACA指南还指出,免疫学粪便潜血检测(FIT)成本低,胃非侵入性筛查手段,适用于结直肠筛查,但对癌前病变灵敏度优先。FIT阳性者应接受结肠镜检查,FIT阴性者应每年进行一次FIT检测。

  结肠镜检查时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筛但结肠镜检查需要一定的质量控制,包括检查前肠道准备、规范化内镜操作及具有发现病变的能力。在伴有心肾肝肺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肠梗阻、顽固性便秘等被检者,肠道准备应咨询专科医生。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肿瘤筛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肿瘤筛查不仅仅是筛,还包括预防、治疗、随访及健康管理等。樊院士牵头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CACA指南,此指南也是包括多学科参与的“整合诊治指南”。该指南的诞生,为我们基层医院开展社区胃肠道肿瘤筛查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患者个体化诊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同时该指南通俗易懂,贴近临床工作,使得筛查工作能真正落地到基层医院。

  无锡是胃癌和结肠癌的高发地区,目前市政府也已经投资开展了胃癌及结肠癌的筛查工作。CACA指南针对胃癌和结肠癌制定了更精确更实际的筛查方案。我们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加强老百姓健康意识的提高,加强社区医疗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定期开展内镜诊治技术培训以提高基层人员消化道早癌的发现及诊断能力。并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探索,摸索出适合无锡当地的筛查方案。

  除了内镜有创筛查以外,我们当前也应重视无创筛查方法的探索,围绕胃肠道肿瘤的无创体液筛查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如樊院士宣讲中提到的PG联合HP等多种标志物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探索、粪便隐血FIT检测结直肠癌的筛查以及粪便基因甲基化检测结直肠癌筛查等。

  胃肠癌前病变患者的管理及早期肿瘤内镜ESD术后患者的随访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项工作。我科目前针对胃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道疾病肠镜检查质量控制及炎症性肠病建立专病研究数据库及研究随访队列,为今后开展临床研究、新药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以及医学人工智能开发等应用场景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建立了ESD患者管理微信群,规范了术后患者的科学及个性化随访。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