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萍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CACA指南靶向治疗巡讲活动感想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肿瘤医学中心 郭爱萍 陈雄

  听完5月28日“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巡讲活动之靶向治疗”专家们的精彩报告,我感触颇深。

  最近十来年,从单抗、小分子靶向到双抗、抗体偶联、免疫靶向……靶向药物飞速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从三线治疗到一线治疗、辅助治疗,从单药应用到联合治疗;靶向药物的适应症更是逐渐扩大,从单一肿瘤到多种肿瘤。目前,国内已有上百种靶向药物上市,适应症覆盖十余种肿瘤,还有三百多个靶向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大到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肺癌,小至罕见肿瘤,随着靶向药物的开发,它不断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犹记得我经治的、第一个使用吉非替尼片(易瑞沙)的女病人,那是2005年。彼时,她身患肺腺癌伴肝、骨、脑全身多系统转移,经化放疗后仍在快速进展,一般情况极差,K氏评分30-40分,临床治疗除了对症处理外,其他并没有太好的办法。看着病人痛苦的表情,听着医生对病情的分析,家属最后无奈忍痛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恰逢吉非替尼(易瑞沙)在我国上市,当时推荐用于东方肺腺癌且不吸烟女性。当我们第一时间将这最新的情况告知家属,让他们尝试采用易瑞沙为患者治疗时。家属毫不犹豫同意了,买了一盒易瑞沙,患者用药后第二天早上,奇迹般的事情发生了,完全卧床多日的患者,竟然可以独立上卫生间,而且活动自如,对答准确,宛如新生。那一刻,作为她的经管医生,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靶向药物的神奇。

  后来,在临床上经历了越来越多的病人从靶向药物获益。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也科学地表明:女性、肺腺癌患者发生EGFR驱动基因突变的概率高达70%,甚至更高。我们也就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

  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环节,以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设计相应治疗药物,选择针对性阻断、干预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它具有精准高效、不良反应少,让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的优势。

  2005年世界首个肺癌口服靶向药在中国上市,打破了晚期肺癌只能放化疗的僵局。随着首个肺癌治疗靶点EGFR的发现和相关研究的推动,肺癌精准治疗的崭新篇章拉开大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精准治疗,精准检测必须先行。无论具体分期,在使用有明确靶点的抗肿瘤靶向药物前,均需进行检测。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2004-2013年间,EGFR、ALK、HER2等靶点的药物研发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约45.9%的中国NSCLC肺癌患者都有EGFR突变。因此,EGFR靶向药的出现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中国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需求,显著延长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时间。

  随着研究的深入,罕见靶点治疗也迎来突破。相对于EGFR、KRAS、ALK等常见的靶点,罕见靶点的发生率较低且缺乏对应药物,这部分患者一直面临着被忽视、难治愈的困境。虽然ROS1阳性和MET罕见突变分别只占中国NSCLC患者约0.8%和0.9-3.3%,但医学绝不会放弃对任何一名患者治疗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专家们发现针对MET罕见突变,可以选择对应的MET抑制剂来阻断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这一致癌驱动基因的异常激活。2021年,我国自主研发首个针对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靶向药获批上市,这部分患者终于摆脱了“无药可用”的困境,也意味着针对MET罕见突变,我国独立实现了药物创新再获新突破,以及本土研发和国际接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樊代明院士领衔中国抗癌协会多位院士和全国肿瘤领域的顶级专家,高瞻远瞩创新性采用了疾病未来发展方向的理念——整合,编写了CACA技术指南,实现从组建多学科整合诊治团队(MDT),到制定个体化整合诊治方案,再到当下实现最优化整合诊治效果(HIM),践行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聚焦“评扶控护生”核心理念,给肿瘤专业的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的是实用性、规范性、权威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肺癌为代表的诊疗领域的靶向治疗发展方兴未艾,观念的改进日新月异,靶向治疗、免疫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新的治疗和组合模式将成为未来探索的新方向,也为临床医师打开了一扇治疗肿瘤的希望大门。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