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筛查中的伦理问题

  肿瘤筛查是指通过检测、检查或其他有助于在明显健康人群中识别肿瘤或肿瘤先兆的程序,对未识别的疾病或状况进行推定性识别。有阳性或可疑发现的人将接受进一步的评估或治疗。筛查的最终目的是降低被筛查人群中肿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筛查涉及的伦理原则包括:知情同意、隐私和保密、风险和潜在利益,以及分配有限的筛查公共资源。尊重个人自由原则支持参与者在筛选前自愿选择是否参与筛查,鼓励筛查工作者在与参与者的互动中负责任地采取行动。在受试者参与筛查之前,应告知有关筛查的程序、阳性或阴性结果的含义,任何可逾期的风险或潜在的受益等相关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对是否参与作出明智的决定。只有当参与者了解正在治疗的疾病或情况的性质,了解临床服务及其可能的后果,包括风险、限制、益处、替代品和不确定性,结合自身的情况,才能在个人期望的水平上参与决策。即符合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的伦理原则。

       对于已推广的筛查工作,较为肯定的有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工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对于筛查目的的认识、筛查作用的认识、生存期延长与领先时间的争议、成本与效益的问题、筛查本身对社会公众带来的心理问题、哪些人应该列为筛查对象的伦理问题以及筛查检出病例的治疗是否比临床诊断的、采取相同疗法的病例更有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