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 自古就是一种传统用于牛皮癣和自癜风等皮肤疾病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取得长足进步后1904年Tappeiner在实验室研究发现光敏剂和激光联合杀细胞的现象具有氧依赖性,并新造一同“Photodynamie”来描述此氧依赖的光敏化现象,并使用伊红外敷皮肤肿瘤,自此掀开了光动力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篇章[3]。当前的PDT时代始于R.L.Lipson,1960年S.Schwartz观察到注射血卟啉粗制剂后,术中可见肿瘤病变的荧光,并作为一种肿瘤定位制剂使用,Schwartz用乙酸和硫酸处理血卟啉,得到了他命名为“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 HPD)的混合物,同年Lipson等人开始使用这种混合物应用于肿瘤的检测。HPD含有卟啉单体、二聚体和寡聚体,后HPD被部分纯化,除去活性较低的卟啉单体,形成Photofrin[4]并开始临床应用至今。1972年Diamond等使用血卟啉对神经胶质瘤在细胞及动物实验水平对光动力治疗进行验证,发现在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血卟啉.白光照射50rain后,台盼蓝排斥试验发现神经胶质瘤细胞100%死亡.给皮下荷有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小鼠,注射血卟啉后24小时,光照后瘤体明显缩小,10~20天内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但深部光不能到达的部位肿瘤继续生长,病理显示肿瘤区域发生凝固性坏死[3],此后从1975年Dougherty使用于光动力治疗乳腺癌、1976年Kelly使用于光动力治疗膀胱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光动力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临床实践证明其可减轻消化道梗阻[5],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延长生存时间,Yoshinaga等人发现对病变表浅的食管胃连接处腺癌可达到72%的根治率 [6],特别对于难以承受手术等创伤较大治疗的患者,PDT是微创治疗胃恶性肿瘤及解除梗阻的有效手段[7]。近年,随着光敏剂和光源等相关技术进步,应用PDT治疗胃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陆续报道出来,尤其是对于晚期伴梗阻的患者,更是一种有效解决进食、改善生存质量,同时为手术、新辅助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创造条件的治疗手段。S Mimura和团队从1981年到1995年的15年间,使用PDT治疗了76例胃癌病变,早癌的治愈率为57%(13/23),粘膜下癌的治愈率为53%(10/19),侵袭及肌层的治愈率为0%(0/2)[8]。提示早期PDT不能穿透并提供足够的能量光敏剂,改进相关药物及设备后,再次使用PDT治疗了27例早期胃癌病变(27例)和5例晚期胃癌病变(5例),在这32个病变中,粘膜癌的治愈率为100%(15/15),粘膜下癌的治愈率为75%(9/12),侵及肌层的治愈率为20%(1 / 5)[8],虽然疗效仍然有待提高,但说明PDT治疗的前景。Wiedmann等人从1982年9月至1988年12月,对142例晚期胃肠道(GI)癌症患者进行了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其中15例(10.6%)显示完全缓解(CR),53例(37.3%)显示部分缓解(PR),32例(22.5%)显示轻微缓解(MR)[9]。结果表明随着光敏剂和光源的改进,PDT对晚期患者亦有不错的疗效。Maier和发现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使晚期食管胃连接处腺癌的OS由7个月延长致12月[10, 11],有趣的是,Pola和他的同事发现将HeLa细胞置于不同条件高压氧下不会导致任何一种光敏剂的PDT效率更高[12]。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其疗效越来越受到肯定,特别在伴有梗阻的胃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PDT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同时其并发症发生较低,对机体损害小。特别是内镜下的光动力治疗患者依从性良好,同时操作难度不大,可以和包括内镜下支架植入等多种治疗联合应用,易于为医生学习掌握,特别适用于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病变晚,严重的体力、营养等各种局部、全身、社会及宗教等问题导致的不能手术,或不能直接手术切除的患者。常作为一种非手术,或手术前的辅助,手术后的补救治疗措施。PDT随着毒性更低、疗效更好的新型光敏剂的开发和新型激活方式的采用,加之与手术治疗、放化疗等治疗方法的联合,PDT无疑会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