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甲状腺肿瘤原来还能这么治!

近日,杭州市肿瘤医院马胜林教授和夏冰教授团队治疗的一例经验分享成功发表于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Oncology,引起广泛关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20年前,林女士确诊甲状腺癌,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治疗效果不错。直到10年前,林女士复查发现肿瘤转移到肺部。好在发现及时,化疗后肿瘤得到有效控制。

去年8月,林女士突然出现头晕头痛,有时候还会有恶心呕吐症状,最多的时候一天内会吐10多次,脖子上也能摸到肿块。到医院检查后在头部发现了肿瘤的转移病灶,肿瘤引起的水肿也导致林女士头痛及恶心。

马胜林教授和夏冰教授经过多学科讨论后,为林女士安排了颅脑放疗,暂时控制头痛症状。

不幸的是,除了头部,林女士的肺部、颈部也出现了转移病灶。颈部肿块穿刺活检提示这些转移灶是来自于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我国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甲状腺癌又分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髓样甲状腺癌(MTC)和未分化甲状腺癌(ATC)。

林女士确诊的滤泡状甲状腺癌就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一种。分化型甲状腺癌在临床上最常见并且预后相对较好,但是有一部分分化型甲状腺患者早期就局部器官侵犯、颈部淋巴转移或远处器官转移,这类情况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就打了大大的折扣。

林女士在患病的20年来包括手术、放疗、化疗、核素治疗都做过了。多线治疗后复发耐药的甲状腺癌成为目前诊疗中的“拦路虎”。为了精准阻击肿瘤,做到有的放矢,马胜林教授和夏冰教授团队建议林女士进行基因检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应用,甲状腺肿瘤的基因检测逐渐成为其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甲状腺癌中,常见基因突变包括BRAF 基因突变、RAS 基因突变、RET基因重排等。林女士这次基因检测到了STRN-ALK融合。

ALK是肺癌里面比较经典的突变类型,被称为钻石突变,对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特别好。但是在ALK抑制剂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比较罕见。

现在靶向药的进展突飞猛进,很多靶点都开发出了新的药物。异病同治(篮式研究)和同病异治(伞式研究)在靶向药物时代越发重要。与林女士充分沟通后给予肺癌里应用广泛的ALK抑制剂。

服用药物1周后林女士身体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起来了。目前林女士已经用药一年多了,身体一直不错,每次复查结果都很好。

总的来说,在精准医学时代,非常有必要在耐药后全面了解患者的基因背景情况,从而做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