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14时,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CCO)整合肿瘤学分会场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主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承办,浙江省肿瘤医院协办。会议邀请了众多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涉及肿瘤基础医学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等内容,充分发挥整合肿瘤学优势,集结多个学术方向,致力于肿瘤防治,深入贯彻与传播“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理念。
开幕致辞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及肿瘤中心主任刘宝瑞教授主持了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同时,分会前任主委、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聂勇战教授与分会候任主委、空军军医大学的邢金良教授。也对肿瘤领域各位知名专家同道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主委们对本次学术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刘宝瑞教授
特邀专题报告一
人体正常组织中的体细胞突变和克隆扩增
讲者丨白凡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持嘉宾丨刘宝瑞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白凡教授
刘宝瑞教授
白凡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从单细胞层面定义肿瘤的概念,研究对比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的基因突变水平,发现癌旁组织存在较多体细胞突变,主要为马兜铃酸导致突变,其中不乏肿瘤驱动基因,这与肿瘤细胞突变类似。白教授团队进一步在人体泛形态正常组织中研究体细胞突变情况,包括多种上皮组织(气管、食管、胃、肠)、肝组织、胰腺组织等,通过精细化空间组织取材及基因测序分析,发现上皮组织细胞普遍存在32种潜在肿瘤驱动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并存在克隆扩增,形成一定的组织空间分布,可能是早期癌变发生的重要因素。这一关键发现将对肿瘤早期诊断及手术切除肿瘤范围等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肝脏代谢炎癌转化和干扰素治疗的调控机制
讲者丨侯晋教授(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主持嘉宾丨周钢桥教授(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
侯晋教授
周钢桥教授
侯晋教授首先介绍了干扰素疗法在肝癌患者中疗效异质性大,限制其临床应用。通过对接受干扰素治疗的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测序,侯教授团队发现RIG-I高表达肝癌患者对干扰素治疗敏感,RIG-I可作为肝癌干扰素治疗疗效的分子标志物。基于此,侯教授团队针对DEN诱导的炎癌转化模型及STAM-NASH诱导的脂肪肝模型研究了RIG-I分子对于不同肝癌发生模型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在炎癌转化模型中,肝癌祖细胞RIG-I表达低,对IL-6作用敏感,激活IL-6信号通路,导致肝癌发生;而在脂肪肝模型中,高脂饮食则上调了RIG-I分子的蛋白水平,从而促进胆固醇的合成及脂肪变性,导致肝癌发生,而敲除RIG-I能够抑制肝癌发生。
肝癌中m6A修饰调控lncRNA鉴定和功能研究
讲者丨杨明教授(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主持嘉宾丨康铁邦教授(中山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明教授
康铁邦教授
杨明教授围绕肝癌促癌lncRNA的基础研究介绍了新发现ARHGAP5-AS1的m6A修饰对CSDE1的表达调控机制。m6A修饰是lncRNA的重要修饰方式,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杨教授团队首先通过基因敲除及生信分析方法,鉴定出ARHGAP5-AS1是肝癌中显著收m6A修饰的lncRNA,进一步功能实验证实,CSDE1是其互作蛋白。继续对lncRNA功能进行探究发现,ARHGAP5-AS1可抑制肝癌中癌蛋白CSDE1的泛素化降解,进而上调多种癌蛋白表达,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最终,杨教授团队证实,lncRNA ARHGAP5-AS1促进癌蛋白CSDE1稳定性驱动肝癌进展,这一新靶点的发现有望未来实现临床转化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
特邀专题报告二
乳腺癌免疫治疗:进展与挑战
讲者丨王红霞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持嘉宾丨聂勇战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王红霞教授
聂勇战教授
王红霞教授针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总体响应率低这一临床问题,寻找改善ICIs治疗有效率的方法。目前对于提高ICIs疗效的手段主要包括:寻找最佳组合方式、选择治疗时机、预测标志物及获益人群等。王教授团队通过单细胞质谱流式等检测方法发现TSPAN8高表达乳腺癌细胞可导致CD103+Foxp3+ Treg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浸润增加,抑制ICIs疗效。在此基础上,王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TSPAN8单克隆抗体,在小鼠体内实验中证实TSPAN8抗体与ICIs联用可提高其抗肿瘤疗效。此外,王教授团队提出通过对循环肿瘤细胞表型的分析、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评估,可精准化预测ICIs疗效。
多重应激与肿瘤免疫调控
讲者丨马瑜婷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主持嘉宾丨刘强教授(中山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马瑜婷教授
刘强教授
马瑜婷教授长期从事应激与肿瘤免疫调控相关研究,此次会议,马教授从放化疗引起细胞应激与压力导致精神心理应激两个方面,介绍应激状态对肿瘤免疫的调控机制。一方面,马教授团队筛选出三氧化二砷作为理想的诱导药物,可诱导肿瘤细胞释放细胞死亡相关模式分子,经三氧化二砷预处理的肿瘤细胞不仅因丰富的肿瘤抗原而具有免疫原性,还可因释放相关模式分子具有佐剂原性,作为肿瘤疫苗发挥了良好的抗肿瘤疗效。此外,马教授团队经过深入探究,发现三氧化二砷可引起细胞多种程序性死亡形式,分子机制明确,并且,由该药物预处理制备的肿瘤疫苗联合PD-1单抗可进一步增强抗肿瘤疗效。另一方面,马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基于社会压力导致的应激状态可削弱肿瘤免疫应答水平,这与糖皮质激素介导的分子机制相关。基于细胞应激与精神压力应激导致的肿瘤免疫调控机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以及提高疗效新的思路方向。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发展与应用
讲者丨李颜教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
主持嘉宾丨徐骁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李颜教授
徐骁教授
长期以来,小鼠因为与人类基因组相近作为动物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应激情况下,小鼠和人免疫细胞的反应差异很大,因此,科学家一直在追求更加理想的动物模型。李颜教授介绍将人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基因工程改造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可以构成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该模型突破了免疫实验的体内限制,又兼具小鼠模型优点。目前,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已发展至第四代,可实现免疫系统功能化。李教授团队开发出第四代BRGST/BRGSF和NCG-XTF品系重建人源化小鼠,解决人源化小鼠淋巴结发育缺陷,缺少免疫反应发生场所的问题,以及获得足量的抗原特异性人T/B细胞用于下游应用。
特邀专题报告三
胃肠癌EGFR新配体及表观遗传耐药新机制
讲者丨赵晓迪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主持嘉宾丨邢金良教授(空军军医大学)
赵晓迪教授
邢金良教授
肿瘤化疗耐药与分子靶向治疗耐药是导致胃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赵晓迪教授团队从耐药机制研究介绍了EGFR通路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发现糖蛋白激素CGA是EGFR新配体,促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耐药。赵教授团队进一步研究分子机制发现,Asn52和Asn78是CGA的N-糖基化修饰位点,该修饰决定了CGA与EGFR的结合能力。此外,对CGA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发现转录因子GATA2与CGA、EGFR三者形成了正反馈环路,化疗药物诱导GATA2转录自激活是出发该反馈机制的始动因素,这为逆转耐药提供了新的潜在干预靶点。基于该项研究,CGA作为新的化疗耐药标志物,可用于临床化疗耐药监测和治疗方案决策。围绕EGFR单抗耐药的机制研究,赵教授团队还发现了MIR100HG和miR-100/125b是独立于基因突变的靶向耐药新分子,该耐药机制与Wnt信号通路相关,因此提出Wnt抑制剂逆转EGFR单抗耐药的新策略,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期待试验结果可以为临床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基于多维组学的食管癌恶性演进分子机制与靶向药物研究
讲者丨郑振渊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
主持嘉宾丨赵永祥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邢金良教授代)
郑振渊教授
赵永祥教授
邢金良教授
郑振渊教授介绍食管癌在我国发病率排第六位,死亡率排第四位,5年生存率不足30%,缺乏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复发转移分子标志物、放化疗敏感性分子标志物、预后预警分子标志物、分子分型分子标志物、特异性分子靶向药物。基于此现象,郑教授团队通过多组学分析对食管癌进行分子分型:S1低风险组和S2高风险组,并根据S2高风险组中ELOA、SCAF4表达升高建立了双分子预测模型。此外,针对S2高风险组,发现了硫康唑等潜在药物,并提出MEK和STAT3联合靶向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食管鳞癌治疗方案。
AMPK-HOXB9-KRAS轴感知能量变化调控肺腺癌进程
讲者丨张宏权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
主持嘉宾丨曹广文教授(海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张宏权教授
曹广文教授
张宏权教授围绕AMPK-HOXB9-KRAS轴介绍了能量代谢变化对肿瘤细胞的调控,研究发现促癌、促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转录因子HOXB9受体内能量代谢的调控,同时,AMPK磷酸化HOXB9可促进其降解。张教授团队进一步对下游分子机制探究发现,KRAS是HOXB9的新靶点,存在AMPK-HOXB9-KRAS调控轴,这为药物干预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张教授团队经过药物筛选评价,发现二甲双胍可由该调控轴诱导HOXB9磷酸化并使其降解,最终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演进,这为二甲双胍在抗肿瘤领域提供了新的应用方向。
总结
最后,聂勇战教授对此次会议做了简要总结,并对分会发展之路寄予了殷切期望。
聂勇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