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CCO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会场盛大召开

  2022年11月19日下午,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承办的“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肿瘤病理整合诊断的应用前景及全国临床病理相关工作进展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为全国病理同仁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图片

  PART 1开幕式

  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浙江省肿瘤医院苏丹教授主持,苏教授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邀请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朱滔教授、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孙文勇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李甘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病理研究所所长步宏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杜祥教授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艳辉教授分别进行致辞。各位教授都肯定了病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站在不同角度对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管理者,朱滔副院长表示病理科的建设是医院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病理老前辈,李甘地教授希望中国病理能够在国际舞台多发声;作为病理学科建设实践者,步宏教授、杜祥教授、刘艳辉教授、孙文勇教授期望我国病理事业能够蓬勃健康发展。

图片

朱滔  副院长

图片

孙文勇 教授

图片

李甘地  教授

图片

步  宏  教授

图片

杜  祥  教授

图片

刘艳辉  教授

  PART 2主旨报告

图片

  开幕式后便进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环节,第一场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病理研究所所长步宏教授主持。

图片

  01卞修武  院士:病理学发展与展望

  卞修武院士从我国早期的病理解剖实践与病理理论作为切入点,首先讲述了病理学发展挑战与历史机遇,然后介绍了下一代肿瘤病理学技术内涵与精准诊疗,包括NGDP技术特征、病理表型组信息决定智慧诊断质量。最后卞院士希望病理人应该掌握系统知识和技术,不忘病理学初心,加强病理学研究,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图片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杜祥教授主持。

图片

  02 M. James You 教授:Integrate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Precision Medicine Era

  M. James You教授详细阐述了精准医疗和整合病理诊断的概念和肿瘤分子诊断主要技术。结合相关案例介绍了他们用于临床病理诊断的基因检测大panel,通过对报告的详细解读,诠释了整合病理在血液肿瘤精准医疗中的应用。最后,他指出目前病理有很多新兴领域,例如数字病理、计算机病理、液体活检等,这些都将推动病理学科革新。

  PART 3 专题报告

图片

  主旨报告结束后,接下来进入专题报告环节,第一场由河北医科大学二院病理科主任张祥宏教授主持。

图片

  应建明 教授:肿瘤精准治疗时代分子病理检测的担当与挑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应建明教授指出基于肿瘤组织/细胞的检测是目前国际认可的肿瘤诊治金标准,但是病理的发展正经历着从器官病理到组织病理再到分子病理的发展,基于病理组织形态对靶分子进行检测,对于靶向药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至关重要。如何获得一份准确的分子病理检测诊断报告单,关键在于在高质量的肿瘤组织中运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将获益于靶向治疗的分子变异检测出来。

图片

  接着,第二场专题报告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主任云径平教授主持。

图片

  苏丹  教授:基于NGS平台的分子病理在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实践

  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苏丹教授介绍了浙江省肿瘤医院基于NGS平台分子病理在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实践,包括分子病理诊断中心的质控管理、人员构建和实验室环境,详细讲解了NGS全流程管理,并针对关键质控点进行分解,专人专岗负责。最后苏教授指出基于NGS平台的分子病理目的在于为患者服务、方便医院管理、促进学科建设、助力科学研究。

图片

  第三场由山西肿瘤研究所副所长王晋芬教授主持。

图片

  樊祥山  教授:CACA-COP肿瘤结构化病理报告规范项目进展

  南京鼓楼医院主任医师樊祥山教授分析了结构化病理报告模板的实际落地情况,目前已有多个三甲医院使用了结构化病理报告模板,与病理信息系统(PIMS)系统的对接也日益成熟,但试运行期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针对肿瘤结构化病理报告规范项目进展中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些对策,并阐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图片

  天津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孟斌教授主持了最后一场专题报告。

图片

  薛丽艳  教授:食管癌多中心联合项目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胸部肿瘤病理亚专科组长薛丽艳教授主要汇报了两个项目的进展情况。第一个项目是针对食管鳞癌4个国产PD-L1抗体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研究样本达218例。研究结果显示4个国产PD-L1抗体与22C3 pharmDx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可以作为替代抗体,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该项目未分析各抗体表达情况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有待今后与临床科室合作开展多中心研究。第二个项目是pT1b食管鳞癌内镜下切除后补充/不补充手术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对内镜下切除的pT1b食管鳞癌,如果有高危因素,强烈建议补充外科手术,如果没有高危因素,补充外科手术并未使患者受益,反而使OS缩短,不推荐补充外科手术。

  PART 4专题讨论

图片

  精彩的汇报之后进入了热烈的讨论环节,首先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孟刚教授主持。

图片

  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陈刚教授就”整合病理诊断模式探索与实践”进行探讨。陈教授认为整合病理诊断包括组织形态、免疫组化、临床特征、分子病理检测等,有助于肿瘤的精准诊疗。然后陈教授以具体临床病理实践中的疑难病例为例,讲述了整合病理诊断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关于整合病理诊断的思考和建议:质量控制(即多平台结果可相互验证)、精准诊疗(需要综合多方面检测结果)、数据整合(整合不同IVD厂家和不同检测平台的NGS报告)、科研转化(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图片

  最后,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张智弘教授和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病理科主任丛文铭教授主持讨论环节。

图片

图片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病理科主任刘月平教授言简意赅指出整合病理诊断是发展趋势,有利于肿瘤的精确诊疗,而结构化模板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实现同质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聂秀教授表示,整合病理诊断需要流程改进,以及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此外,还要加强沟通,提高整合报告的有效性,需要有经验的病理医生将关键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反馈。

  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岳君秋教授发表了自己的体会,整合性病理诊断的推进需要培养整合的意识,随着诊断的精细化,需要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其次需要结构化模板以增进报告的同质化,还要进行报告的定期质控工作。

  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夏庆欣教授,指出了在肿瘤专科医院中,结构化报告模板需要持续优化、不断磨合以及提升标准化意识。整合病理诊断是跨学科的立体交通,核心是患者的全流程管理。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马韵教授表示,临床病理诊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常见肿瘤通过结构化模板利于规范诊疗行为,对于罕见肿瘤结构化模板可以将对于临床诊疗更具有指导作用。

  辽宁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张勇教授,以病理科为主导的MDT应该常规开展起来,从检测、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加强与临床的交流。同时,需要注重信息化管理,优化管理结构,主动整合病理科资源和医院的资源。

  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吴梅娟教授也介绍了自己单位亚专科的落地、MDT的推行和结构化报告的实践情况。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结构化报告对病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等。此外,她提出从事分子病理诊断的医生最好具有一定的组织病理诊断基础,这样可以使组织病理与分子病理融合得更好。

【现场集锦】

图片